哲学评职论文发表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2)
4.天地人对立统一观对风水理论的影响
天地人对立统一观念是《周易》重要的思想之一。《周易》本身就是古人对天道规律的形象化演示与文字述说,“卦”是古人用于沟通人与天的桥梁。《周易》就是人用于沟通天地的阶梯,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风水理论也吸收了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并把它用在选阳宅、阴宅和景观建筑之上,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选阴宅。《葬书》是风水理论系统中的重要典籍,它首次提出了“风水”的概念,书中对风水进行了定义““葬者,乘生气也。五气(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晋代郭璞的《葬书》和《相宅经》一起被后世推崇为阴阳宅两大经典。《葬书》吸收了《周易》中天地人对立统一的理论,演化成以“泽被后世”为中心理论的阴宅学说。通过挑选先人的阴地,通过一定的方式下葬,以达到惠及后人的目的。正如《易传·文言》天地合德的理想所说的那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心思想,它深入到物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中国道家所提倡的“道德圆满”,佛家所追求的“涅盘”,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只是追求的手段不同而已;道家通过“养元婴”而升天,佛家通过修行合冥想而超脱。风水理论则是“俗人”通过选先人的“阴宅”而达到,通过先人而沟通“天”,以达到“天人合一”。
5.风水对《周易》方位观的吸收
《周易》是一本讲描述天地人运行规律的说,但是人们怎样知道万物运行的呢?同过占卜。《周易》最开始也是周朝天文官用于占卜的书,它也是中国传统数学合象学的始祖。风水,讲的通俗一点就是说怎样选地基,修房子。只不过这房子可能是活人的房子—住宅,也可能是死人的房子—坟墓,但不管怎样都牵涉到地理学。风水关于地理学方向问题就是引用了《周易》中的方位观
《周易》谈及“位”有90多处,强调“中正”“、得位”“、吉位”,警戒“凶位”,《乾》、《坤》二卦可为典型例证。《乾卦》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何谓“六位”,据《焦氏易林·易林卷第四》解释:“天地即乾坤二卦,六位:震、巽、坎、离、艮、兑”,“六位”即指雷、风、水、火、山、泽,这里其实说的是宇宙万物的形成阶段,万象更新,生机勃勃,这是所谓“成”,也就是“得”位。
《坤卦》“: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里的“位”也就是指人类学习宇宙天地之道,而端正自己、修身养性,身心都达到美的境界,即“正位”,也就是“合位”。另外,《周易》中有五位概念。所谓五位,是指大衍之数中五个天数1,3,5,7,9;五个地数2,4,6,8,10,“五位相得而各有合”,1与2相得,3与4相得,5与6相得,7与8相得,9与10相得,有了“五位”之名。强调的也是“得位”和“合位”。1、6北方水,2、7南方火,3、8东方木,4、9西方金,5、10中央土。
堪舆家又将九宫与九色相配,成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易学中牵涉到方位的有四象、河图、洛书、九宫、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十二辟卦、二十四山、卦气图、六十四卦圆图等。其中前四种是方形的方位,后六种是圆形方位。圆形方位从东西南北四位发展到八卦的八位,十二辟卦的十二位,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位,卦气图的七十二位与六十位,直至六十四卦圆图的六十四位。《周易》及其易学的方位观念对风水影响很大,风水罗盘中几乎包括了易学的各种方位。
6.结束语
《周易》这部中国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的活水源头,它深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文明的基础,有人称它为“世界三大经典”---《周易》、《圣经》、《吠陀经》之一。风水,作为中国人用于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当然也不可比满的以它为理论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74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