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科技论文高等院校电镜实验室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6-02-08   |  所属分类:智能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电子显微镜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本篇科技论文通过探讨我国高等院校电镜实验室存在方式的发展历程,以“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为宗旨,总结出专管共用,服务科研的工作模式,“管”“用”科学结合,真正体现贵重大型精密仪器的实用价值,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推荐期刊:《大科技》创刊于1997年,是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的我国第一本以开拓思维、丰富想像力为宗旨的科普刊物,也是目前我国被转载文章最多的科普杂志,每年被中央和地方报刊转载的文章达二百多篇次,主要是介绍当前世界上最新的科学理论、各种科学假设和最新科学成就,揭示天、地、自然界的各类奥秘,展现未来的科学前景。

大科技

  【关键词】电镜;实验室;高等院校;模式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利用电子与物质作用所产生的信号来观察分析微区结构、微细组织以及元素成分的电子光学设备,根据功能主要分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从80年代前后刚引进电子显微镜到现在,电镜实验室的存在形式以及发展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专人专用科研型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相继引进了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相关的制样设备,比如离子溅射仪,临界点干燥仪,超薄切片机等。由于电镜的价格昂贵,结构精密,操作复杂,并且数量有限,每个单位仅有1-2台,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只供少数专家教授使用,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仅针对高端科研,不对外开放使用或者对外收费非常高,这种工作模式,使得电子显微镜给人们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专人专用,确实能对仪器设备形成一种保护,仪器寿命也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镜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科研需求量相应地大幅增加,电镜已成为医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不可缺少的科研工具。显然,专人专用,仅为部分人服务的模式实际上不利于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涵盖面太窄,既制约了实验技术的提高和完善,又限制了整体科研的开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另外,仪器的工作量也不饱满,对国家资源也造成了浪费,综合来说,利大于弊,并且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科研发展局面。

  二、开放共用,重在服务型

  根据电镜的需求情况,有关部门提出大型精密仪器应该“资源共享,开放共用”,目的是提高仪器的使用率,达到高效运转,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因为专人专用科研型电镜室仅为少部分人服务,闲置时间会比较多,所以也有人提出一种观点:不怕用坏,就怕放坏。于是2000年前后,许多高校的电镜实验室进行了转型,实行开放共用、重在服务的管理体制。

  精密贵重仪器突然全面放开,一段时间内为科研、教学和高级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发挥了电镜的功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多实验室的开放缺乏严格的管理,因为不是专人专用,专人专管,仪器经常受到非熟练者的使用,有些使用者仅仅是过客,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的数据,常常违规操作,对仪器造成一定的伤害,也有经短期培训速成的使用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仪器原理而无意间造成损坏,都会导致仪器老化加快,故障率增多,严重缩短使用寿命。

  因此,长期开放后,对于电镜来说产生了三种后果:1.故障率高。完全开放,使用者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不熟练或者责任心不强都容易导致仪器经常出现故障。2.仪器使用寿命缩短。经常的不规范操作,必然会破坏精密度,故障率提高了,使用寿命必然缩短。3.资源浪费。因为基本上都是进口产品,维修费用的压力巨大,开放的服务收入对于维修以及日常维护来说仅是九牛一毛,所以经费充足的单位可以维修,经费不足的单位因无力维修而导致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如果维修比较麻烦,经费充足的单位可能选择更新仪器,容易导致重复购置,购置闲置,恶性循环。实践证明,大众化的全面开放对于珍贵资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开放值得鼓励,但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资源,要“用”,也要“管”[12-14]。

  三、专管共用,服务科研型

  电镜在众多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需要。为着国家科学技术的繁荣进步,电镜室还是应该把高端科研放在首位,但不仅仅为其服务。因为贵重,数量极其有限,资源需要共享,但同时必须全面考虑电镜的承受能力,要“用”还要“管”。在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电镜通常由高薪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调试和修理,国内大多高校目前还做不到,但也必须有人员管理,无论高端科研分析还是普通检测都必须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监督,做到专管共用,尽量避免违规操作。管理方面应以“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为主要宗旨,以降低仪器故障率、延长仪器寿命为目的。专人管理,本身的责任感会促使去保护、爱惜资源设备,在此基础上实行共享,才能真正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挖掘潜力,体现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nenkexuelw/16987.html


上一篇:科技期刊投稿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米粉中铁含量
下一篇:科技论文智能移动终端与全民摄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