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高等院校电镜实验室发展模式(2)
专管共用,科研服务型的实验室是当前对高校电镜室较为合适的定位,是经历过摸索实践得到的宝贵经验,但也对实验室整体水平尤其是对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上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完善人员结构,知人善用,形成合理的技术平台,才能确保“人”能管好“机”[15]。
当前,部分高校电镜室已经采用专管共用,服务科研的工作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或许也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所以还需要逐渐完善。因此,对于电镜工作者来说,这可以作为永远的课题继续摸索,不断成长,才能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徐柏森.生物电镜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张仲凯,方琦,丁铭,等.生物电镜技术的应用实践[J].云南大学学报,1991,(21):5-7.
[3]徐柏森,杨静.实用电镜技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林均安.实用生物电子显微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蒋建国.电子显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1(3):13-16.
[6]刘学春,郭延奎,崔德才,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电子显微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1,(6):36-37.
[7]周平凡,周孝康. 我校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6,5(1):62-64.
[8]程绪鹏,可金星,陶忠芬,等.开放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98-9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nenkexuelw/169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