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会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12-31   |  所属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会计毕业论文发表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针对高职会计的教学论文探讨了在实践教学上的问题,实践教学既是一个恒久的问题,又是一个弥新的问题。说它恒久,是因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伴而生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会计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论文投稿

1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实践内容没有与时俱进,脱离就业岗位能力要求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符合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不多,以理论为主、实务为辅,在业务核算方面,也多以文字表达经济业务,没有呈现会计工作过程。同时,过分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其次,目前的会计实践教材采用的凭证格式老化,涉及纳税等会计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更新、脱离现实。教材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2 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力度不够,缺乏仿真、实战效果

一方面,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训室的投入不足,专门的实训场所数量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离,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教学才到实训室进行,甚至实践教学在普通课室进行,而且很多理论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另外会计软件投入不足,除了电算化软件,很少有其他财务软件。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表面化。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最好方式。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不容乐观,实习企业数量非常有限,仅有的几个实习基地,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很难满足会计专业实习和教学的要求。

1.3 评价考核体系陈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首先,会计实践课时得不到保证。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都建立在会计理论先行的前提下,即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同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很严重。其次,偏重理论考核,忽略技能考核。多数课程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即使采用技能考核,也是某一单一课程的单项能力考核。最后,缺乏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往往不端正,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会临阵磨枪,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较差,导致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

1.4 职业素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视对隐性素质的培养

第一,忽略会计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在日常实践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随着会计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如果学生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终身学习,就会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难免被社会所淘汰。第二,忽视会计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如:从事会计工作具有哪些职业风险?如何规避职业风险?在教学中很少涉及,导致许多学生头脑中没有风险意识,更不懂得如何防范风险。

1.5 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一是双师的素质内涵表象化。因为教育部的推动,大部分高职院都积极建设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 许多“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只停留在表象,只是拥有一个教师系列的职称证和一个专业领域的职称证而成了“双师”,却并没有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经验,或是有工作经验而教学水平较低。二是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对于实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考核、测评的方法。三是教师承担过重的科研压力。许多学校对待教师的考核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对待教师职称的评定也是重理论、轻应用,基于这双重的压力,许多教师不得不把重心转向科研,疲于应付过重的科研任务,却无心钻研教学。   2 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建立会计服务中心

会计服务中心是在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模式上,将手工模拟实训、电算化模拟实训、网上纳税申报、网上银行和网络虚拟软件模拟实训相结合,再造校内实习、实训真实的工作场景,仿真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来组织生产和运营,定岗定职,分角色分任务,有规章有制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具体的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和技能。当会计服务中心运营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接业务。这样学生在会计服务中心中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既解决了校内实训缺乏实际应用的不足,也解决了校外实训无法及时跟踪指导的困难。

2.2 建设有效的校外实习跟踪辅导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yejiaoyulw/16776.html


上一篇:职业教育论文心理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职业教育技艺传承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