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论文发表浅谈粮食生产影响因素(2)
三、实证分析
在前文对数据的描述中发现,所考察自变量可能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当自变量间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时,|X'X|≈0,此时[X'X]-1不存在,无法得到参数估计。实际运用中,完全多重共线性不存在,多数情况是近似的多重共线性,参数^β=(X'X)-1XY的估计方差变大,估计不再具有有效性。为了克服多重共线问题,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采用岭回归进行分析。岭回归(RidgeRegression,简记为RR),当自变量间存在复共线性时|X'X|≈0,我们设想给[X'X]加上一个正常数矩阵KI(K>0),那么X'X+KI接近奇异的程度就会比[X'X]近奇异的程度小得多。^β=(X'X+KI)-1XY为β的岭回归估计,其中K称为岭参数。岭回归所得β的估计应比最小二乘估计稳定,当K=0时的岭回归估计就是普通的最小二乘估计。对全部的6个解释变量作岭迹分析。图中横轴表示岭参数K,纵轴表示岭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当岭参数K从0~0.1时,各回归系数值变化较大,这就是多重共线性所引起的异常变化。当K达到0.16之后,岭回归系数值趋于稳定,因此可选取岭参数K=0.16时的回归方程,此时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98,方程中各回归系数分别为α=-0.34,β=-0.12,γ=0.4,θ=0.18,δ=-0.12,φ=1.23。
四、结果分析
通过前文的数据分析,计算得到了生产中各种因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基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机械投入增加和灌溉条件的改善是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从实证结果看,我国粮食生产中,机械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弹性系数为0.4,土地灌溉条件占比对粮食单产的弹性系数为0.18,其对粮食生产均表现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表明在所考察时期,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和灌溉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的使用对于我国粮食生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对粮食生产给予了更为充分的物质装备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替代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而转移出去的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对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灌溉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质量,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灌溉设施的增加,增强了粮食生产抵抗灾害发生的能力,对于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劳动投入、化肥投入并非粮食产量增加的推动因素。
从估计结果看,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34,而化肥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12,表明在现有的情况下,劳动投入的增加并不是粮食单产增加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化发展滞后和政策限制,大量劳动力资源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长期依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逐渐被打破,大量闲置的农业劳动力开始从农村转向城镇,同时大量农业机械投入到生产中,大大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劳动力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大弱化。
化肥是现代化学工业的成果,化肥的施用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生产飞速发展,供给短缺迅速得以扭转,与此相伴随的恰恰是化肥的普遍推广和大量施用,可以说化肥的推广施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充分供给和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任何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都是递减的,进入90年代,化肥施用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但是对环境、耕地、食品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和食品质量的情况下,对于化肥的施用也在逐渐减少。依靠化肥提高产量的情况也在逐渐改观。
3.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仍存在较强负面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增加1%,粮食产量将减少0.12%,表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粮食生产的脆弱性不容忽视。加强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4.粮食生产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情况。根据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得出粮食生产对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18,表明播种面积的增加对粮食产量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粮食生产单产对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012,表明伴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也得以提高。
五、结论
本文从粮食生产规模、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化肥投入、农田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的角度出发,采用岭回归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从分析结果看,机械投入增加和灌溉条件的改善是近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劳动投入、化肥投入并非粮食产量增加的推动因素,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仍存在较强负面影响,粮食生产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情况。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在耕地、劳动力、技术、政策层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了农业和粮食生产,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中,粮食生产中劳动力投入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耕地被工业和城市用地占用,耕地资源被一步步压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很大压力。进入新世纪,气候的异常变化越来越频繁,对粮食生产供应提出了挑战。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的现实状况和本文的分析结论,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当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uowushengchanlw/80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