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交了学费什么样的学生都得教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珠海小薛交5500元学了5天车, 教练“嫌笨”要加收800元,不然就退学,且只能退2500元学费,引起坊间一片热议。该驾校表示,若教练无故要求学员加钱是不被允许的,建议更换教练。
因为嫌弃学生太笨教不会而要求加价或退学,且不说是否有背双方协议,退一步而言,与传统“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背道而驰,很不厚道。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称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无论国学还是乡学,在当时都是贵族教育,平民子弟是很难有机会进入官学学习的。
到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各国急需大量人才,遂扩大官学的招生对象,一些平民子弟也被官学吸收培养。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人,则大兴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知识大爆炸。
我不知道是因为孔子为了跟官学抢生源而自降门槛呢,还是确实有普教众生的教育理想,反正,他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伟大思想。对此,东汉马融解释:“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魏人何晏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皇侃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综而言之,“有教无类”就是讲,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论语》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侮焉。”——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这个称为束修的“学费”是“十条腊肉”,朱熹说:“束修其至薄者”,认为孔子的学费并不昂贵。这或许是真的,要不然,孔子的学生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如颜回、子路、冉有等出身寒门、地位卑微的弟子。比如孔子的高徒颜回家里就很穷,英年早逝时连副棺材都买不起,孔子并没有因为他穷而把他赶出学校。也正是因为坚持“有教无类”,孔子的学生特别多,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个非常有才德的被称为七十二贤。
“有教无类”对打破贵族、官府垄断的教育有积极意义,与现代平等受教育权高度吻合,平等受教育权是国际法公认的基本人权内容之一,是个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需求。教育平等权作为一项可诉的权利,它的审查标准是是否构成歧视。孔子对教育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招收了多少学生,而在于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
时下,我们固然不能苛求每个老师都像孔子一样宅心仁厚,但是,搞歧视肯定不对,歧视一个人的智商就像是对其人格的羞辱,这是文明所不允许的事。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之所以敢说“有教无类”,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的学生他都敢招收,与他对教学的自信不无关系,孔子提出了“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只要老师愿意认真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让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核心教育期刊论文发表范文:高等教学期刊发表创新高职课堂教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article/79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