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保险: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养老保险能否对居民储蓄产生影响历来是社会保障领域内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现行的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其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基本为"空账",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经济中运行的是"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那么,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究竟对家庭的储蓄行为有多大的影响?

通过选取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本文研究了养老保险及其相关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受到惯性因素影响最大,相比之下,养老保险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口结构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则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显著。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目前的储蓄率显著偏高,经济运行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动态无效率情形(史永东,2002;项本武,2008),因此设法降低庞大的家庭储蓄规模不仅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应有之意,更是改善国民经济动态效率的现实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体制来减少我国的储蓄规模(史永东,2002;袁志刚,2003;项本武,2008)。但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基本养老金收入的变动在当前阶段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2005年进行的养老保险改革反而可能进一步提高储蓄率,因此,从降低居民储蓄率、提高国民经济动态效率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短期内并不适合建立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

另外,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这不仅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支付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考虑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继续实行目前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模式,而不是建立现收现付制,仍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另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居民储蓄率受惯性因素的影响最大,而且短期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看起来并未在减少储蓄上发挥显著作用,但这些都不必然意味着长期内政府的调控手段在降低储蓄率方面也是无能为力的。原因在于,在家庭部门的经济决策过程中,惯性的产生和延续不是无缘由的。从长期来看,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必定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对家庭的冲击,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也会随整个社保体系的良好运转而逐步趋于稳定和乐观,这有助于改变居民原有的储蓄模式,增加家庭消费。

原题《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baoxianlw/1120.html


    上一篇:社会医疗保险纵向平衡费率及其计算方法
    下一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运行中政府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