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动画电影女扮男装情节

发布时间:2020-05-30   |  所属分类:表演: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女扮男装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情节,以此展现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女性自身的反抗精神,从而揭示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花木兰》和《养家之人》是罕见地运用了易性乔装手法的动画电影,女主人公对于男装的选择是对于男权社会的一种认同,但更大程度上又反映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逐步成熟。

动画电影女扮男装情节

  【关键词】女扮男装;动画;女性主义

  女扮男装情节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中更是描绘出了一个个女扮男装的经典。性别早已不是简单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名词,更是社会文化的衍生,女扮男装赋予女主人公双重身份,以伪装的男性身份自由地说话做事,而用真实的女性身份解释人物行为的意义。①为了避免青少年性别意识的模糊,动画电影往往鲜明地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很少出现性别混乱和性别变化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女扮男装大多作为片段式的情节出现在影片中,或增加笑料,或暂时性地隐藏性别以推进情节的发展。而迪斯尼1998年出品的《花木兰》则基本套用中国南北朝时期木兰代父从军的框架,女扮男装真正意义上作为主要的情节而多次出现在影片中。2019年1月11日在国内上映的爱尔兰动画工作室的手绘动画长片《养家之人》打着“阿富汗的花木兰”的旗号,更是将女扮男装这一设定作为影片的一大特色。这种默认易装的动画电影并非常见,一方面需要一个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时代背景,女性为了某种原因而不得已以男装融入社会,另一方面还需要注入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有勇气去打破陈规定式,追求那个时代所缺失的女性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面积的女扮男装情节的背后是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寻找,她们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觉醒。《花木兰》和《养家之人》的故事都发生在束缚女性的时代下,一个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子个性的约束,一个受穆斯林宗教文化的迫害,但经过西方文化体系的重新演绎,展现出某些现代女性的品格,她们敢于打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而追求女性平等的权利,超越了“普通女性”的实际内涵。②女扮男装实际上是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一种探索,影片通过花木兰和帕瓦娜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展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以及女性对于正常权利的追求。

  花木兰生长在一个被传统道德与伦理意识所束缚的环境之中,她从小便被教育要以家族的荣耀为先,乃至牺牲自己的婚姻来谋利。电影开场木兰就被迫去参加闺训班,艰难背诵妇德来讨好媒婆,甚至被强行拉出去梳妆打扮以进行相亲。影片以约束女性形象的唱词开头,表面批评木兰的“不像话”,实则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各种规范束缚的悲惨现实。然而,木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女性,自然也不会让自己受制于人。一次次相亲失败后,在媒婆的讥讽中她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但碍于现实,无法展现本性。“顺从自己的内心是女性反抗的初衷”。③于是木兰开始追求自由,而代父从军恰好给了她一个机会去探索女性的自我身份和价值,争取平等的权利以反抗现有的社会。在军旅生活中,木兰逐渐显露出独立自主的现代思想,她凭借勇气和智慧近距离炮轰雪山,甚至不顾安危对抗单于并救了皇帝及全城百姓,通过努力她证明了自己不逊于男性的价值,赢得了对方的尊敬。迪斯尼还有意设置木兰身份暴露而被赶出军营的情节,在反思中她意识到自己女扮男装其实更多的是想证明自己,想成为一个巾帼英雄。在反抗传统中,她找回了真我,开始明确地寻求女性的身份认同,追求男女平等的地位。最终她在真实身份下被皇帝超越性别而授予宰相职位,甚至以相对平等的身份拥抱了皇帝,冲破世俗的偏见,实现了自我价值,展现出浓厚的女性主义特色。然而,木兰并没有选择去封官领赏,而是脱下戎装回归平凡。她是个有主见的女子,她明白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决定不再为别人而活,这是木兰自我独立意识的升华。相较于木兰的原生环境,帕瓦娜所面对的现实困境更加严峻。在塔利班政权控制下的阿富汗,女性被剥夺了独立的意识,必须严格遵守德行规范,如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力,不能随意出门,不能露出容貌,不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女性的社会身份完全缺失,她们“被男性牵制着命运和发展”,④附庸于家庭而存在。但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女性寸步难行的父权社会压迫下,才激发了帕瓦娜更为强烈的反抗精神。她曾听父亲讲述的那个有过开放文明的时代,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激发了她潜在的主体意识,而短暂的教育也使得她意识到了现有风俗制度的不合理,为之后女扮男装反抗父权制文化作准备。当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被抓走后,帕瓦娜一家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生存的压力突破了传统伦理对帕瓦娜最后的束缚,对于亲情的珍视也使得她潜在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作为家中唯一“性别”不凸显的儿童,易装成了她唯一的生存策略。她不断战胜内心的恐惧,最终突破了性别的桎梏,像男孩子一样自由穿梭于之前不曾涉足的区域,反抗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⑤这也是她女性意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肖齐娅的感慨“男孩女孩又有什么关系呢”,她表现出了对自由和众生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置身强权之下,她却仍坚持着对社会制度的反抗,坚持着希望,立志努力赚钱去改变现实。帕瓦娜最后选择对拉扎克说出真实身份,她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存在,也再次正视女性本体地位,从而挑战男性所塑造的现实世界。两部影片还通过主人公对于独立情感的追求,来展现女性对于自主选择和平等权利的憧憬,而成为一个女性主义的符号。木兰追求婚恋自由,不愿屈服于现实成为遵从“三从四德”的淑女,更不愿依附于男性,将“婚姻看作自己唯一的出路”。⑥她敢于挑战男权至上的思想,当战士们描绘心目中未来妻子的模样,对女性妄加定论时,木兰却唱道:“一个有头脑的女子又如何?”不愿屈服于大男子主义,追求平等地位上的爱情。她与李翔在军旅生活中互生爱慕之心,患难与共,成为自由恋爱的典型。当被对方不信任乃至放弃时,木兰也毫不留恋,而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退敌卫国,充分展现了男女平等和互敬互补基础上的爱情。“在理想化的爱情中,女性的自我在觉醒”。⑦同时,她还鼓励公主追求真爱,将女性主义传递给其他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花木兰对于爱情的追求挑战了传统的婚姻制度,展现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自主和自立。而帕瓦娜与肖齐娅患难下的友情更值得羡慕,她们同为承担养家重任的阿富汗女孩,靠自己的独立自强给身处困境中的家庭带来希冀。在艰难的打工路上,她们共享秘密,并约定二十年后在大海边相遇,这一梦想不断鼓励着她们去摆脱束缚,追寻幸福。另外,帕瓦娜和亲人间的感情在男权社会下也很少见,帕瓦娜的姐姐反对她去冒险,最后却亲手为她减去长发;法蒂玛曾安于现状,但面对危险她选择以死相护儿女。

  尽管注定成无足轻重之人,她们也会用行动来进行抗争,试图颠覆权威,并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唤醒女性潜在的意识觉醒。无论是友情还是亲情,在对女性高度限制的强权统治下都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影片中还有意设置了主人公与真正的男性以及传统女性的对比,以此来反衬她们身上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花木兰》中,李翔曾以木兰为自己的亲信,但当木兰换回女性身份后则质疑她的话语,甚至毫不犹豫丢下她离开,从因女性身份造成的性别话语冲突中可以看出男权社会下对于女性的信任危机,揭示出性别歧视制度的荒谬感。《养家之人》中的苏拉娅曾有过短暂的叛逆,但如今已完全成为社会的妥协者,在家专心照看弟弟,遵循母亲的安排嫁人,从而表现出女性反抗意识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此外,虽同为选择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两人也存在着某些差异。木兰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偷了父亲的盔甲和兵书替父从军,这是主动的选择,并且这一举动最初并未得到亲人朋友的认可。帕瓦娜则是被动地做出选择,她曾对红裙子被卖而感到无能为力,可见其对于女性身份的一种留恋。在亲友的建议下,迫于生存她不得不选择男子的身份。其次,木兰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成年女性,相比未成年女孩帕瓦娜,她的反抗更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木兰的女性形象得到了主流意识的认可,举国群臣都跪拜木兰,获救的皇上甚至还向花木兰行礼,国家意志拜倒于一名女子,而帕瓦娜尽管一定程度改善了没有男性则无人养家的生存困境,但实际上女性服从于男性的社会格局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总之,通过女扮男装这一情节,影片将追求自由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人格行为和听从内心、表现真我等现代女性话语植入其中,打破传统的女性形象,⑧展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

  作者:卫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biaoyanlw/21666.html


    上一篇:二胡演奏的语言性和模仿性特征有哪些
    下一篇:女性主义下现实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