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中有关培训师的行动研究
摘 要: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对社区教育培训师的约束因素。要很好地完成社区教育工作,培训师必须根据社区教育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设计自己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社区教育 培训师
教育,《现代汉语词典》给定的义项之一,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特指学校教育,以获得学历为完成的标志;而培训,则被解释为\"培养和训练(技术工人、专业干部等)\"。本文不拟对教育与培训进行精准的定义,也不准备探讨教育与培训的逻辑关系,只是为了行文方便,用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来区别教育与培训;从事学历教育的教育者,文中称为教师;从事社区教育的教育者,就名之曰培训师了。
对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研究,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理论了;而对培训师的关注和研究却远远不够。虽然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培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组织和个人认识,培训的支出也被从福利列支转为成本列支,但对培训师的研究的文章还不多,检索到的文章,多以技巧交流为主。究其原因,恐怕与多数培训师由教师转行而来有关,而教育和培训的相似的教学形式,使人们得出了好教师等于合格培训师的结论。
事实恰恰证明,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而社区教育,又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区教育,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我国大多数社区工作者采用的定义是:\"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它具备\"全员、全面、全程\"的基本特征\"。(1)其中的\"全员\"是指社区教育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教育对象;\"全面\"是说社区教育内容要包括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各个方面;\"全程\"则是指社区成员从0岁至去世,都是社区教育的对象。社区教育过程,最终表现为\"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要理解社区教育,理解目前中国的社区教育,必须准确全面把握上述定义。
社区教育的上述特点,尤其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使社区教育为研究培训、研究培训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育研究者曾经提出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概念。这里借用这两种\"对立\"概念的表述,社区教育,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基本出发点,从课程设计、课程推广,到课程讲授、课程考核,凸显\"素质教育\",几乎
①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没有预设任何应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社区教育应该动员社区中各类教育机构的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教育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社区教育的任务还是由社区内各类公
办学校承担。我们必须承认,公办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而目前学历教育
中,应试的比重还很大,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教育教学要素,均以学生获得学历为直接可见目标。利用学历教育的平台,完成非学历的社区教育的任务,这种差异,对大部分习惯了学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十分艰巨的任务。实践中,担任社区教育课程的教师,只有完成了从教师到培训师的转型,才能在授课中,达到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目标。
二、学历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区别
1、目标不同
学历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受教育者的职业准备与社会准备,重视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观念的导入,知识的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是受教育者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社区教育虽然也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但大多以提高社区成员的某一方面的能力为培训当期目标,强调技能的获取。即便是提高综合素质,也更多地表现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2、完成周期不同
学历教育完成的时间长,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的磨合,这种磨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大的意义,为教师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社区教育多是是一过性的,周期短,见效快,培训师很少调整的余地。要求培训师需要在短时间内与学员达成共识,磨合成功。一旦失误,很难有挽回的机会。
3、内容范围不同
学历教育既然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内容自然包括基础知识(义务教育)和专业知识(高等教育)。
社区教育的范围就广泛得多,除了我们熟悉的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延伸,老年人的保健娱乐教育外,还涉及到广大社区成年人员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公民思想道德、闲暇娱乐生活等许多领域,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社区安全教育、社区发展教育、环境生态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教育、人口素质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亲子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休闲教育、职业训练教育、再就业教育、弱势人群生存与劳动技能培训教育以及外来人员培训等等。(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renjiaoyulw/27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