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中有关培训师的行动研究(2)
4、知识结构不同
学历教育要提供一门课程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知识链条,还要考虑到本专业不同课程在专业体系内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过程中,要介绍课程的一般理论,\"四平八稳\",中规中矩。
社区教育要求突出能力要素,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关注相对差一些。教学主要内容不是一般理论,而是充满了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活生生的内容。
5、教学形式不同
目前学历教育仍然基本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播,教师讲,学生听。
社区教育的形式呈多样化特点,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现场实践,情景模拟,讨论辩论等方式,尤其注重互动式参与。
6、教学过程中价值取向不同
学历教育中,尤其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教师应该尽量价值中立,提供充分的资源,引导学生理性地从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树立科学思想方法。
社区教育中的培训师则更需化身为教练,成为某种程度上\"真理的化身\",将相关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7、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
目前的学历教育中,义务教育本质上属于强制性教育,学生的同质性比较高,国家依靠法律法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约束;高等教育虽属自觉性教育,学生的异质性增加,不同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差异开始出现并渐渐加大,但即便如此,由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阅历大多类似,目的相对趋同。
社区教育,属于非强制的自觉性学习,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学生学习目的多元化表现得十分充分。调查证明,即使是听同一门课,也有不同的目标,有要学知识的,有要提高能力的,有以听课为休闲的,有陪朋友来的,有被上级强迫来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三、对培训师的要求
根据上述社区教育的特点,对培训师要求如下。
1、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
培训的针对性特点,要求培训师要设计个性化的课程。而课程个性化的前提,就是充分的调查研究。除了尽可能广泛地搜集相关信息外,培训师还应保持对信息的敏感,能够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深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培训对象的真实背景和个性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研是培训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
2、对专业课程逻辑化切割的能力
所谓逻辑化切割,是指将完整的学历课程删繁就简,将欲讲授的知识单元从整体课程中剥离出来,但仍保持该单元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以适应培训的周期。
这需要培训师真正把握课程体系的本质,把握课程不同部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必须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3、独到的见解
学历教育作为\"生活的准备\",讲授的是\"通用知识\",即被多数人认可的知识。而培训则不同,没有对知识的独到的见解,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知识共享开始成为现实,一般的学习通过互联网即可很容易地完成。培训师需要对相关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内容。当然,独到的见解并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凭借培训师的出色的思维与讲授,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为言,通过逻辑分析,让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产生\"真是那么回事儿\"的感觉。
这就需要培训师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习化生活\"成为常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
4、丰富的知识
学生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和培训的短周期、一过性特点,使培训过程中\"抓住\"学生成为培训成功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培训师有义务使学生经历愉快的培训过程,而丰富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表达,可以使培训生动起来,是\"抓住\"学生的有效手段。
实践知识尤其重要。缺乏实践,意味着缺乏支持观点的基础,说服力会受到很大影响。而这恰恰是许多教师出身的培训师的最大弱点。读万卷书之外,还要行万里路,就说明实践知识的重要。培训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机会增加自己的实践经历。
5、较强的控场与应变能力
培训师要进行的不是传统的系统课堂教学,而是短期内甚至一两个小时内的授课;培训师面对的不是同质化高的学生,而是异质化明显的不同对象。教学过程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培训师在对教学过程进行一般设计的同时,必须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准备处理预案。
培训师控场和应变能力,既与心理素质有关,也受思维流畅程度影响,和知识储备、师生关系、外部环境等因素都互相影响。
社区建设在我国刚刚开始,社区教育更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理解社区教育特点,探索社区教育规律,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愿与大家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2001、6
(2)王一凡《社区教育内涵及功能初探》 第六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renjiaoyulw/27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