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缓解城市拥堵——重庆的思考与建议(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小汽车保有量发展迅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但是人均汽车拥有量仍居世界低水平之列。随着人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以及国家把汽车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小汽车进入家庭作为产业政策的确立,未来几年,在大城市,小汽车交通将迅速发展,并在出行当中占据相当比例。如果不合理引导和控制,将会加剧城市的交通拥挤。

4、道路交通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交通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急待提高[3]

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科学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主要依靠经验,对于城市交通管理措施的综合性、城市交通管理设施的合理性、连续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不足。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于城市交通管理缺乏深入细致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使得交通管理措施综合性、系统性不强。

(2) 在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方面,我国只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化程度还较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城市城区信号控制设备只有单点控制方式,不具有交通信息检测功能,缺乏与相邻路口的协调能力,控制效果不理想。此外,在对整个城市的交通管理中,城市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经费不足等原因,目前交通指挥中心的功能还较为单一,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还有待加强。

(3) 部分大城市的交通管理设施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

(4) 交通管理的科技手段应用不足,城市交通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是理论素质有待提高。

5、既有的交通系统缺乏整合

一方面,交通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既有的交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致使道路交通拥挤,其原因主要在交通系统缺乏整合。这里的缺乏整合不只是指理这个层面上,而是从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实施到建设、到系统的运营管理以服务,所有的环节都体现出交通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缺乏整合。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各种交通网络之间缺乏整合,例如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各种方式之间整合问题,地铁和公交应当在建设过程中实现运力的匹配,站点的协调、衔接,但由于缺乏整合,存在着各种问题;此外城市交通网络与对外交通之间也缺乏整合,导致城市交通与公路、铁路以及航空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另一方面,各种交通网络运营当中自称一体,各不相干,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票制与票价在运营管理上缺乏整合,造成公交运力与轨道交通之间的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

2.2 城市拥堵微观原因分析

引发交通拥挤微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道路系统自身存在缺陷

道路的缺陷造成道路的通行能力不足,行车秩序混乱,从而导致车辆拥堵。

(1)交叉口方面的缺陷。如①平面交叉口的进口车道数量不足(入口车道未拓宽,未转移中心线等),或者布置不当,致使通过能力与路段通过能力的不匹配,这是造成交叉口拥堵的重要原因;②交叉口行人设施及自行车车道安排不当,造成绿灯放行时机动车行进受阻;③立交出人口没有安排足够的加速和减速车道,或交织段长度不足。

(2)路段方面的缺陷。①道路出入口设置不合理,一方面,出入口的设置与道路功能不吻合,例如快速路、主干路应当只设置必要的出入口,而不应当设置较多,另一方面,出入口位置设置不合理;②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对机动车横向干扰严重;③路段自身尺寸不足,与其它路段车道数不相匹配。

2、交通组织不够合理

对于一个交通需求总量和交通结构确定的城市来说,其加载到道路上的交通量已基本确定,但是其进入的时间和地点却不一定是确定的。在一些道路和区域,由于交通组织措施不合理,造成大量交通流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路段和区域,超过了道路交通容量,从而致使交通流产生拥堵。不合理的交通组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一些:①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不合理;②公交站台设置不合理,过于接近交叉口;③车道划分不合理,快慢车相互干扰,影响道路通行能力;④停车管理力度不够,路边停车现象严重;⑤标志设置不合理;⑥混合交通严重,未实现分离。

3 缓解城市拥堵措施

解决城市拥堵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包括调整城市布局、优化交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管理体系等等。而且,对于不同城市,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重庆市主城区近年来的道路交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拥堵状况日趋严重。通过城市拥堵的原因分析,重庆市提出从\"规划、建设、管理、引导\"四方面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3.1 规划措施

1、坚定不移走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道路

规划重视组团功能的完善,实现真正的职住平衡,减少跨组团交通出行,使组团平均内部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内环快速路以内组团内部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内环快速路以外组团内部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对于现有的城市中心应进一步加强配套功能的完善,如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设施,使居民出行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解决。重视社区功能的完善,加快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优化步行空间,创造适宜的步行空间,将教育、小宗购物、休闲活动产生的交通出行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进一步减小中长距离出行,提高步行出行比例,将90%的生活出行控制在组团及社区内部,组团内部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比例为70%以上。在合适的区域提供自行车交通的空间。控制组团间交通通道的规划建设,在道路规划中,对于连接组团间的快速路应进行专题论证,同时将建设重点由快速路、主干路向次干路及支路转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90.html


上一篇:关于公路工程中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探索
下一篇:基于水土保持问题的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