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特色营造(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案例分析——从化方圆明月山溪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色营造

4.1.项目概况

从化\"明月山溪\"项目位于广州从化市温泉镇温泉旅游区旁,总用地43.2公顷。基地坐落于遍布荔枝树的几座小山头上,流溪河从规划区南面静静流淌而过,令人马上联想想到属于西关的一幅美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基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浓郁的传统岭南丘陵村庄风光特色,基地所处的温泉镇旅游度假区则是著名的疗养胜地,大山大水风景宜人。

4.2.规划特色

在从化方圆明月山溪居住区规划中,独具匠心的设计强化了社区特色,使社区品位得到大大的提升。

4.2.1用地选择

如何打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布局结构是本次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规划对岭南气候与当地环境作出合理的把握,项目选址依山望河,顺应地形地势。规划确立合适的组团规模,居住区布局结合地形,灵活错落布置,座座洋房别墅近瞰岭南山水园林和荔湾湖景,远眺浓郁荔枝山林和宽阔流溪河景,体现了\"顺势而为\"与\"务实致用\"的西关文化价值。

4.2.2景观塑造

本次规划尽量不对自然地形做过多的改变,将山坡、溪流、湖面等多种原生地貌与自然形态融入居住区规划中,寻求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共生共长的平衡关系。设计在景观塑造方面充分考虑项目山地现有植被的保护和借用,实现小区景观与外部环境的融合,通过原生态的果林、树种来打造项目自然清新的景观环境,独拥\"百里流溪绿道\"700亩原生山林。小区内部景观环境结构则为有机整体,抱山望水,特点是以绿地系统为骨架,以环境为触媒,将建筑组群用水面或绿带分隔,形成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并以此串联各个组团,体现了居住区以环境生态为主导的规划思想,保证了\"山水优先\"设计意念的实现。同时,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将组团绿地与小区公共开敞空间紧密结合,使小区景观层次丰富,产生空间上的扩散感。

4.2.3社区营造

规划采用独特的小区——邻里住宅群结构模式,将重点放在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和居住生活活动内容。规划采用西关邻里社区布局模式形成公共活动丰富的邻里中心,通过对公共场所的塑造,增加居民们的交流,形成友爱互助的和谐生活圈。邻里庭院不仅是居民享受阳光、绿地的室外环境,而且还是家庭生活空间的扩大与延伸,是邻里交往的社会环境。

小区利用南侧靠近流溪河的河滩地布置休闲设施,建造各种球场、大型游泳池等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生活、娱乐、休闲、养生、文化等多种功能需求,为充分体现小区岭南文化特色,小区规划占地1万平方米的新十三行商业街,配套有银行、超市、美协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4.2.4文化雕刻

规划注重对小区文化的塑造,在场所、景观设计中强调\"新西关\"文化的注入,在体现新\"西关\"的传统韵味的同时,也注重给小区赋予新时代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建筑设计方面,在别墅设计中保留内天井的设计,延续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井作为\"藏风聚气\"、\"泗水归堂\"的风水理念,既保留天井的采光功能,形成前、中、后三重庭院的空间结构,沿袭了岭南文化中独特的院落文化。

设施方面,小区还专设占地2500平方米的\"草草草堂\"会所——一个集岭南文化于一体的交流研究平台,内设有岭南大讲堂、省美协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博物馆、茶艺馆等多个分区,不定期地举办大型美术画作展览、雕塑、书法展览、粤剧文化讲座、名家笔会活动。在展示岭南民俗风情、再现南粤文化的同时,亦为居民提供学习岭南文化,思考、领悟人生的空间载体。社区内还添设养生知识讲堂及养生影片播放厅、有机农产品\"绿养坊\"、方圆会馆膳食坊等场所,每天提供数种不同功效的养生汤品;社区内还规划有亲子中草药种植园,并在社区沿路根据\"春夏秋冬\"不同主题进行分区种植中草药,打造社区中草药养生文化。

5.结语

我国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外溢,现代人居生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与调整中,城市边缘的居住区正在逐步发展。城市边缘居住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和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规划特色的营造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特色营造的策略研究以及实际建设项目的规划实践,对城市边缘居住区的规划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营造更理想的人居空间环境。

[1] 张孟哲、郭志奇,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营造与生活模式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中外建筑》2010年第一期

[2] 仇保兴,传承与超越——中西方原始生态文明观的差异及对现代生态城的启示,《城市规划》2011年5月

[3] 范洪健,城市居住区规划对文化与环境的关注,《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4] 赵舰,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 第12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417.html


上一篇:无锡城市转型视角下的宜居城建设
下一篇:关于中国一线城市极小户型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