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生态化景观设计探究之建筑设计论文(2)
研究植物资源的利用是为了力图保持最合理有利的群落类型,维护生态的平衡。在技术体系规划的研究中,应把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加以研究。减少物质消耗,实现生态利益的最大化。
1)保护植物的再生能力和特殊性功能:在利用植物资源的强度上,充分考虑植物的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大部分植物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各种原料植物,但非原料性质的植物资源,如风景林、水源林、抗污染植物等,它们具有其特有的生态保护或供养着其他动植物,应该加以格外的保护。
2)实现植物种群、景观、功能和效益的多样性:住宅区的种群选择在自然地理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基地的环境生态结构、审美需求,选用多种生活型和基因型的物种。种群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起到稳定生态的功能。
⑵乡土植物资源利用
乡土植物是最有价值的场地特征,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洪涝、干旱、病虫害等恶劣的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抵抗性。
1)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入侵物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区域,在当地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对当地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入侵物种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且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和生物污染,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能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稳定的区域性植物群落。
2)乡土植物的保护。要保护原有植物,必须在规划中切实保护植物生存的环境。避免对原有植物附近的地形做太大的改动。地形调整的幅度不宜超过15cm。在树木下设置的活动设施应尽量减轻压力,降低对树木生存的影响。同时乡土植物应积极组织开发和利用,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植被景观。
⑶基地土壤的优化
1)保留基地表土。在建设过程中,如碰到不可避免的基地开挖,如道路、建筑、广场等因素。因先将施工区域内的表层土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储存和保护,防止表层土因干燥风化影响表层土中微生物的生存,待基础工程完工后,再将表层土移到填挖区域,作为地面的覆盖表土。
2)保护健康的自然土壤免受不必要的改良。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地域性植被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健康的土壤无需添加肥料也能很好的适应乡土植物的生长,过分的改良和施肥反而适得其反,破坏原先的土壤结构,使土地的利用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基地自然土壤的改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谨慎的实施。
3)减轻挤压和减少建设过程对场地的破坏。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相对松软的土壤,因为过于压实的土壤内部颗粒缺乏空隙,土壤会固结变硬,从而植物生长需要的水、空气和必要的养分,因为固结的土壤而得不到及时的供给,极大的降低了土壤对植物生命的支撑能力。而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重型建筑机械对基地的地形、道路进行改造,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使用轻型机械设备,尽量的减少和合并重复使用机械的区域。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区域,待施工完毕后要对表层土壤进行必要的翻耕恢复,以达到合理的土壤结构。
4 论文结语
总的来说,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生态化住宅区景观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行动,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我们合理得改善住宅区景观各方面的过程中,使生态住宅区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日趋完善。将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如可循环,不污染,节源减流等渗入到住宅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最终建设真正的生态景观住宅区。
参考文献
[1] 孙鸿野 田伟,浅议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生态人性化空间问题[J]山西建筑,2008.30
[2] 秦柯 李利,关于生态与设计的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
摘 要:本文建筑设计论文对住宅区生态设计的概念进行说明,遵循住宅区景观生态设计原理,从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化展开,着重介绍了住宅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途径,其中包含水资源的优化和循环利用、植物资源的优化利用,土壤的优化等方面,使生态住宅区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日趋完善,从而建设好真正的生态化景观住宅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