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初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新课程实施后,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通过预习增强提问能力,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通过老师的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提问能力 观察 预习 和谐氛围 点拨

Abstr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d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to question ability. To 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observe, through the preview enhance question ability, good at creating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stimulate students' questions ability, through the teacher's clever inspir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Keywords: questions ability observation preview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 inspiration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新疆开始实施新课改,我感觉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要探究一个问题,必须先发现一个问题,因此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索的开端、科学研究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在生物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时的提问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俗话说:事事关心皆学问。生物学学习也是如此。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作《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力的运用,而且科学研究也表明,大脑获得的外界信息,有80%以上来自视觉。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学生能从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实施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善于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但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呢?许多学生不知道看哪儿、看什么、怎么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传授科学的观察方法,例如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以及过程观察法等,同时要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态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管是演示实验、小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和各种现象,都要积极思考。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条:

1.1时刻培养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生物学习的动力。科学兴趣的培养,不单靠教科书或感兴趣的课外书来诱导,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去指导,教学生多观察现象,留心周围的事物。

1.2观察要实事求是。观察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才能获得可靠的材料。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干扰,避免从自己的偏见或以往经验出发,并要把观察到的现象与主观的推测相区别。

1.3注意观察的全面性。坚持观察中的全面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在认识一个具体生物问题时,要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观察。一方面对同一事物要在不同环境中、不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观察,才有可能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另一方面,除了在静态时进行观察外,还要创造条件在动态下进行观察,这样才可能捕捉到全面的材料。

1.4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中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学习、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对于学习生物学来说主要应注意二个方面:第一,善于思索。善于思索就是在学习时善于动脑筋,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善于质疑,进行批判性思维。第二,要持之以恒。遇到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去通过检阅资料,网上咨询,进而解决问题。

2.通过预习,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提问能力

有了平日里的细心、持久地观察,学生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积累了一些问题,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他。而是让他通过预习课本,先自己找答案,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本上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还会在预习中过滤出比较有价值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很多疑问,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正确,这时就需要在小组交流讨论,问一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听一听其他同学解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在交流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很可能有解决问题的更佳途径。例如:学生学习细胞吸水和放水的实验时,我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这一课,并且早做好分组实验。一组将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一组放在盐水中,结果有好多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浸入清水中的萝卜条为什么会增重?浸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为什么却减轻?原因何在?我让他们把提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与他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解决起来他们就有积极性,因而学习起这一课来,就显得轻松自如。

这样,通过预习,既培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生物学的知识储备。学生生物学知识储备多了,又为他们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打下了基础,还大大增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应该是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的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课堂上做到"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活动者、参与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会产生压抑感,必然使得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老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创设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不怕出错,勇于探索,大胆提问。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善于反向思维",能发散思维的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促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要亲切自然,坚持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坚持积极引导,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读教材,力争自己提出问题;坚持相互碰撞,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4.通过老师巧点妙拨,引导学生来提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是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毕竟很少。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巧点妙导,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可以启发学生"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的目的。生物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在生活中找到与生物有关的问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柳暗花明"。例如,引导女生从美容谈起,学习蔬菜、水果的成分和构造。再如引导学生探究校园中的 "白色污染"有何害处?家庭垃圾根据什么分类?何如进行垃圾再来利用等等。

引导学生到实验中发现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做生物实验,并不只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让学生学生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所得记在笔记本上。例如,可以这样引导、点拨学生来思考和提出问题:这个试验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唯一的吗?能否换一换?这样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你还能改进吗?这样的实验你否便于观察?你有更好办法吗?在这次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你能解决吗?要是换一个步骤,你还能发现这个结果吗等等。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比如我和学生学了《眼与视觉》一节课后,学生知道了视觉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近视眼的原因,这时老师要快引导学生即兴发挥,现实生活中,你奶奶得过白内障吗?你能解释是怎么回事吗?色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能为色盲者配上一副能分清颜色的眼镜吗?你能为色盲者治疗吗?你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等等。

总之,要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创新,要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不只是能够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2、《中学理科园地》 2011年第5期

3、《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初等教育论文发表http://www.uuqikan.com/cdjjlw/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udengjiaoyulw/2696.html


    上一篇: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试论我国初等教育的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