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
一个国家成功的扫盲运动总是与教育部门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工作分不开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扫盲工作,扫除了大批文盲,文盲比率也有所下降,但文盲的绝对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扫盲工作的失败。其重要原因在于出生率高,适龄儿童因种种原因不能入学或中途退学的数量增加,不能达到读、写、算的最起码水平而沦为新的文盲,这一现象应验了中国扫盲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一年堵不住,三年扫不完。本文以中国扫盲经验为例,阐述普及初等教育对扫盲的意义。
一、影响文盲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文盲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实际脱盲人数、文盲人口自然死亡人数、新生文盲人数和复盲人数。
(一)中国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文盲数量大幅度减少
扫除文盲是中国政府历来坚持执行的一项大政。几十年来,在政府领导下中国的扫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49至1998年,全国累计扫除文盲2.06亿人,全国成人(即15周岁以上)人口中文盲比率已由1949年的80%以上下降至14.5%,青壮年(15周岁至50周岁)文盲减少到3033万人左右,约占同龄人口5.5%。见图1。
图1:中国自80年代以来每年脱盲人数一览表
资料来源:历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1)在各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文盲摘掉文盲帽子;(2)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集体经济体制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社会结构、行政与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农民的活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使扫盲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致使1986年至1989年每年脱盲人数减少; (3)自1990年\"国际扫盲年\"以来,中国扫盲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连续数年扫盲50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超过400万人,这使中国文盲数量又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表1 历次人口普查中文盲比例下降情况 (单位:亿人)
项目 全国人口总数/亿 文盲人口总数/亿 文盲比例% 成人文盲率%1949年 3.6 2.9 801964年 6.94 2.48 37.9 601982年 10.08 2.30 25.39 34.491990年 11.33 1.80 15.88 22.211995年 12.07 1.45 12.01 16.58
资料来源:1953、1964、1982、1990、1995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表1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扫盲工作的成就, 同时也说明历年实际脱盲人数是影响文盲人口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新文盲产生加重扫盲工作的负担
新文盲是指每年在某一时间进入文盲行列的人,即年龄达到15周岁,但仍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新文盲的产生是学龄儿童不能或不愿接受基础教育的结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花费很大的气力扫除了一部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盲,而每年又有一大批新的青少年文盲进入社会,这无疑是扫盲工作的悲哀。
表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文盲人数
1949 1964 1982 1990 文盲总数 29000 24800 22996 18161调查间隔期新生文盲数 │ 6200 5400 1100 │ │ │ │ │ └────4000 │ └────5400─── 4500间隔期之前的文盲人数 └───18100──12200────8600共和国成立前的文盲 100 74 54 47占总文盲比重(%)
资料来源:《我国80年代扫盲教育研究》,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教育研究》1995年第11期。
表2反映了中国1964年、1982年、1990 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文盲人数变化情况:(1)尽管每次调查新生文盲数量在大幅度下降, 但1982年至1990年间新生文盲数仍有1100万人之多,平均每年新增文盲近137.5万人,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文盲群体,无疑是增加了扫盲工作的负担;(2)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文盲占总文盲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少。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占47%。换句话说,即52%的文盲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产生的新文盲。可以说,目前扫盲对象的主体是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新生文盲。
(三)文盲人口自然死亡减少文盲的总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和国成立前的文盲均已进入老龄,其中最低年龄已在65周岁以上,自然死亡是这部分文盲数量减少的主要途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0年比1982年文盲总量减少了4800万人。其中,文盲人口自然死亡约3600万人,占有较大比例。当然,目前的扫盲对象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文盲总人口数和扫盲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是突出重点、切实可行和可操作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的学习愿望要求增强,到那时老龄文盲人口总数的减少就不是消极等待人口的自然死亡,老龄人口的识字问题将提到议事日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udengjiaoyulw/27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