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MHz覆盖关键技术
结合广电公司700MHz试验网的方案,介绍了对700MHz试验网进行的测试分析,包括单点性能、整体指标与网络覆盖能力的测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700MHz频段的覆盖能力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700MHz;链路预算;覆盖能力
1引言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调整700MHz频段频率使用规划的通知》,将原用于广播电视业务的702~798MHz频段频率使用规划调整用于移动通信系统[1]。同时,中国广电700MHz频段2×30MHz技术提案获采纳列入5G国际标准,成为全球首个5G低频段(Sub-1GHz)大带宽5G国际标准[2]。论文通过广电公司早期开展的700MHz试验网情况,结合相关站点的验证报告,开展覆盖关键技术研究。
2700MHz试验网概况
2.1覆盖区域概述
本次规划的整体区域总面积约6386km2,其中城区面积约232.65km2(密集市区2136.36km2,一般市区96.29km2),郊区面积6153.35km2。
2.2链路预算概况
700MHz采用的传播模型为奥村模型(Okumura-Hata),链路预算下行覆盖要优于上行,即上行覆盖半径决定了站间距与站点密度。针对表1不同场景下的链路预算,可以测算出700MHz对应的上行覆盖半径。1)密集市区。室内MAPL(室内最大允许的路径损耗):120.5dB,上行小区覆盖半径:0.64km,站间距:0.96km,覆盖面积:0.8km2。2)一般城区。室内MAPL:123.81dB,上行小区覆盖半径:1.03km,站间距:1.54km,覆盖面积:2.06km2。3)郊区。室内MAPL:127.74dB,上行小区覆盖半径:3.15km,站间距:4.72km,覆盖面积:19.3km2。4)农村。室内MAPL:133.94dB,上行小区覆盖半径:8.09km,站间距:12.1km,覆盖面积:127km2。
2.3试验网方案概况
考虑郊区与城区的用户密度、环境特点的差异,建议郊区站点数取上行256kb/s对应的站点数(319个),城区站点数取上行1024kb/s作为对应的数(387个),总计706个站点。其中:(1)AA区、BB区(密集市区),98.44km2,规划219站点;(2)CC区(密集市区),37.92km2,规划84站点;(3)DD市[一般市区(县城)],20.29km2,规划18站点;(4)EE市[一般市区(县城)],34.62km2,规划30站点;(5)FF市[一般市区(县城)],21.74km2,规划19站点;(6)GG市[一般市区(县城)],19.64km2,规划17站点;(7)××市其他区域(郊区及农村),6153.35km2,规划319站点;(8)总数规划区面积6386km2,合计规划706站点。
3700MHz试验网测试分析
3.1单点性能测试
完成站点建设后,按照小区8M带宽进行测试、验证,进行如表2总体与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下载速率、上传速率的测试。
3.2整体指标能力
3.2.1下行峰值的测试测试下行峰值(8M),58.1Mb/s;测试上行峰值(8M),20.8Mb/s;测试下行峰值(16M),114Mb/s。3.2.2上下行平均吞吐率的测试下行平均吞吐率为111.9Mb/s,上行平均吞吐率为19.6Mb/s。3.2.3下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下行PDCP层)边缘吞吐率下行PDCP层吞吐率2Mb/s的覆盖边界约2.51km;下行PDCP层吞吐率4Mb/s的覆盖边界约2.32km。3.2.4穿透能力民房(农村)穿透损耗约8~10dB;民房(农村)绕射损耗约6~8dB。3.2.5上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上行PDCP层)边缘吞吐率上行PDCP层吞吐率256kb/s的覆盖边界约2.6km;上行PDCP层吞吐率2Mb/s的覆盖边界约1.8km。
3.3网络覆盖情况
3.3.1信号覆盖率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大于等于-3dB的比例可达98.72%,网络信号质量优秀。3.3.2覆盖范围16个交互小站的覆盖范围大致为65km2。
4结语
总体来说,700MHz覆盖范围广,可大幅度降低建网和运营成本;700MHz绕射能力强,室内覆盖能力强;700MHz多普勒频偏、信号解调更可靠;700MHz信号传输损耗小,传输效率越高,则意味着基站的电力消耗低,终端手机待机和使用时间相应增加。
【参考文献】
[1]杨宜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配电设计方案分析[J].河南建材,2018(2):50-51.
[2]顾劼.高层办公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配电设计方案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5):29-30.
[3]孙利锋.论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配电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76-77.
[4]杨向斌.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配电设计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11):29-31.
作者:李志娟 李伟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ianlilw/227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