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对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古代汉语是初等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基础和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地了解本学科有关的科学成就和新发展,使学生具有一定地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见世面,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文章的研究重点是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可行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代汉语;改革;思考

当今初等教育开设古代汉语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素养,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同时,它又是基础课,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必须要以古汉语的知识为基础,可以探索古汉语的前身— 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门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当今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十多门课程中,最难学的就是古代汉语,它去今甚远,言语陌生,枯燥乏味,犹如天书,学习提不起兴趣。

一、古代汉语遭冷遇的原因

古代汉语遭受冷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现实条件下课程本身的因素,另外一个是目前教学体制的原因。

1、学科本身的原因

首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所形成的文言文,是\"过时\"了的语言,这种语言距离现实生活久远,同学们对此感到陌生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且语言知识本来就琐碎、抽象,而古代汉语专业性比较强,晦涩难懂。所以,古代汉语远没有其他文学课那样受欢迎。

其次,目前,同学们就业面和工作范围非常广,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人们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人们更注重\"吹糠见米\"的学习效果。因此同学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实用性比较强的英语、计算机,乃至现代文学等较为被大众认同接受的课程上,像古代汉语这一貌似远离生活的学科难免遭到了冷遇。

2、教学体制的原因

首先是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使得教学枯燥而乏味。一直以来,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都定位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在于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及修辞等方面知识,教材也围绕这些知识点而编制。本人接触多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几乎千篇一律,都选编能够反映文言文特征的散文,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先秦散文,而在很大程度上没能根据层次的特点、专业的特性来选编教材。且编者注重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学科的完整性,文字、词汇、音韵、语法全部详细介绍。尤其强调语法知识,特别是虚词的运用,几乎所有的教材都花了很多篇幅介绍虚词。以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关虚词及其运用的内容几乎占教材三分之一的篇幅。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按教材进行授课。这样一来,本来已因研究对象特征而学起来有难度的古代汉语更缺乏吸引力。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期以来,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大都采用讲授法,即由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部分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易于体现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同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再现教材提供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弊病,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二、对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教学改革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就具体一门课来说,应合理设制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大潮,古代汉语亦如此。

1、更正古汉语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思想观念,将古汉语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基地。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教育专家多有认识并日趋统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四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一文中做如下概括:\"教师对学生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这一目标体系,从实际上体现了教育对时展和国情需求的应答。这不仅为《古代汉语》在素质教育新模式中\"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在新世纪具有怎样的生命力和价值作出了定位,而且为《古代汉语》教育目标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接轨提供了依据与目标。学会做人,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石。\"身正为范\",今日的师范生只有自己先学会做人,做好了\"人\",明朝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也才具备教人做人的基本素质。《古代汉语》教学有两个内容组成:文选和通论。文选部分大都是文质优美、蕴涵丰富社会文化的散文、诗赋。这些文章直接或间接对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做出阐释或导向。从《礼记》的\"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到司马迁的\"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乃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对立身、处世、待人等等方面充溢在堪称文言文典范的文章里。学生在阅读文章,了解文言文特点,掌握古汉语语汇、语法、音韵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拥有更多的\"钙\"质,为学生学会做人和以后教会做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教会求知,学会求知,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今明两代教师的双向要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要\"鱼渔并授\"的教育特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2728.html


上一篇:浅谈县市区学校消防安全
下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