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刊物高等学校贷款有风险(2)

发布时间:2014-11-13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树立资金的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预算要求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拨款无偿使用,根本不用去考虑风险问题,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贷款资金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学校的负债,它的数量随时间滚动而增长。所以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与收益的关系基础上,制定最优的财务决策。

  2、从管理上增强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

  (1)优化资金结构

  高校贷款发展要综合考虑和分析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以求取得筹资方式的最优组合,达到综合成本最低。高校应根据借款的数额,借款期限,贷款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如:向银行借款、发行高校债券、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等,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对贷款的时机和资金需要量进行分析,正确分析贷款资金的期限结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将长期、中期、短期贷款有效的结合起来。

  (2)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比较,进行经济评价,做出科学的论证,使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

  高校在贷款前要制定严密的还款规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还贷方案。同时,要把还贷资金纳入财务预算管理,以保证每年的还贷资金来源。

  (4)严格控制贷款使用范围

  教育部规定,银行贷款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基本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主要有:教学科研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教学、科研设备的建设和购置。后勤设施建设:主要是教职工、学生的吃、住、活动场所。不可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更不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改善。

  3、从方法上完善贷款资金的风险管理

  (1)科学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

  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造成学校发展的负面影响;贷款数额太小又解决不了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贷款的额度一定要适宜。

  依据学校贷款承受能力和资金成本,可利用贷款测算模型来计算贷款规模。目前,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有: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在校学生的学费住宿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而学校可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中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而且学费和住宿费能用于还贷的部分一般不能超过总额的45%。可根据下式可计算贷款总额:

  学生人数×年学费住宿费标准×还贷比例=每年还贷金额

  如果贷款利率i已知,N为贷款期限,则可以用贷款总额度=每年还贷金额×(P/A,i,N)来计算贷款规模。

  在具体计算时,应考虑到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年可还贷数额、贷款方式、贷款期限等。此外贷款额度最高不应超过项目建设总投资的70%。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按目前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可用以下几个指标判断高校的贷款风险:

  (1)修正的资产负债率,其数值上等于年预计还贷额/可用于还贷的资产总额,因为与企业不同,高校的很多资产是不能用来还债的,比如用财政拨款构建的教学楼属于国家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

  (2)生均贷款额,由于高校的还贷渠道主要来源是学生收费,学费高低决定还贷能力高低,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人数和收费的标准,因此贷款额度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能较客观的显示出贷款风险程度。

  (3)学费收入负债比率,其数值等于负债总额除以学费收入总额,反应学费收入对贷款的保障程度。

  本文所确定的风险警戒线是在参考众多理论文献及高校的实践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综合经验数据。具体到某个高校,按照各个指标的风险警戒线计算出的某一风险区域贷款额可能会出现较大差距,此时,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某一风险区域中的最低上限值,作为该区域的贷款上限额度,来判断和控制高校的贷款风险。

  总之,贷款办学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正面效应值得肯定的同时,负面效应更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强化风险,科学合理地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才能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8406.html


上一篇:教师论文发表《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下一篇:体育教学杂志探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表象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