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投稿从美剧《纸牌屋》看“美式民主”虚伪性(2)
2、倾轧的党派政治。在美国,议员参政主要是提出各种议案,而任何法案都需要经过所有议员讨论,然后投票,两党制的地位区别导致党派斗争十分激烈。看似民主的投票完全是从政党私利出发,而不是从政策本身,议会完全沦为两党的斗争场所。剧中“安德伍德”时常操纵投票,“拿纪律送人情、用权力作交易”。在党鞭办公室里有一个人名牌,计算投票时的票数,遇到投票激烈时,他为了保证投票成功,就采取各种手段威逼利诱议员就范。在提高领退休金年龄的法案表决时,安德伍德利用掌握的多数票,拘捕议员参会强行通过议案捞取政治资本;另一个人物“杰姬-夏普”竞选党鞭的时候,她的对手为赢得投票承诺事成之后给另一名议员筹款委员会的主席的工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3、劳民伤财的议案。利益团体和议员为了利益和政绩不断地炮制名目繁多的地方议案来愚弄选民,从中渔利。这些议案经过精心包装,措辞隐讳,而反对方则会尽各种能事对其断章取义、恐吓选民。剧中“安德伍德”党鞭一上任,为了重新获得了新总统的信任,使用各种手段抢到了讨巧的教育法案,而“克莱尔”尽力全推动的有积极的强奸法案也为了后来的利益却主动放弃。等等,这些打着为民旗号的议案更多的是捞取资本的一种手段。
第三、利益团体是“美式民主”的致命“毒药”。在美国国会、行政当局和利益团体之间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的“铁三角”关系。这些资产阶级利益团体政治参与的程度非常深,在渗透美国政府方面的能量很大。比如近年来“全美步枪协会”对政府枪支管理改革的阻扰,几任总统因为忌惮背后利益团体的势力都不敢触动这一块。大体来说,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方法一是通过政治捐款,支持国会议员和总统当选,进而影响政府决策;二是对具体问题向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游说,并借助媒体广造舆论,使得一项政策被通过或被拒绝而符合本集团利益。《纸牌屋》中“游说交易”场景证明游说交易在美国司空见惯。剧中“雷米-丹顿”是利益集团安插在政府部门负责游说的一名说客,他在服务“安德伍德”过八年时间,后来转投“桑科”。他赞助“安德伍德”老婆“克莱尔”的NGO事业,以换取与“安德伍德”讨价还价的筹码,同时对支持有利于“桑科”政策的候选人提供选举经费。另一人物“塔斯克”也受“冯”的指使通过PAC(一个独立个人或者组织建立的专门为竞选募款的机构)给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捐钱和提供企业赞助,进而影响政府决策获得利益。
第四、新闻媒体沦为政治斗争的“枪手”。美国一向标榜自己的是个新闻自由的国家,并以此为招牌,在他们每年一部的世界人权记录报告中,肆意攻击别的国家人权和言论自由。不可否认,美国宪法修正案为美国的新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记者、编辑的工作空间都很大。但是,新闻媒体却常被多种势力利用,沦为为了政党、权力的“枪手”,“新闻自由”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
剧中女记者“佐伊”与“安德伍德”的关系,无疑是美国新闻媒体与政治权力的缩影。任职于《华盛顿先驱报》中不安于现状、希望出人头地的女记者佐伊,为了挖出新闻猛料,不惜出场肉体,成了安德伍德可资利用的媒体工具,佐伊事先得到了内幕消息,而安德伍德则利用佐伊的独家报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彼此各取所需、相互利用。安德伍德透露政敌的教育法案,只是为了将法案推倒,而换上自己的方案;他透露总统眼里的国务卿人选是“科恩”,只是为了将科恩打倒,而换上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凯瑟琳•杜兰特。似乎佐伊也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一个新闻界的菜鸟,迅速成了电视屏幕上的新宠,新闻战场上一颗冉冉升起、耀眼的“明星”!但结局她却落得个被谋杀的命运,得到的全部烟消云散,让人唏嘘。这就是佐伊们无法逃脱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新闻从业者的悲哀。
三、综述
“美式民主”自身存在的固有缺陷告诉我们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只是世界多种民主模式中的一种,它不是世界民主的典范,也不是评判民主制度先进与否的标准。世界不需要固定的民主评判标准,更不欢迎美国那种以“上帝选民”的姿态输出民主的方式。世界各国理应根据各自的历史、国情、人文特点选择适合本民族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实现本国的历史发展。
推荐期刊:《政法论丛》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学类专业期刊,由山东政法学院主办。《政法论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坚持科学正确的政治与学术导向,强化质量意识,追求学术高品位,实行开放办刊,注重发掘和扶植法学新人,积极传播和吸纳国内外优秀的法学研究成果,在法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ojizhengzhilw/158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