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检察官司法办案如何追责

发布时间:2016-12-15   |  所属分类:国际政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程序是防止权力滥用、保障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保障。通过设置公正、透明的检察人员追责程序,确保追责机制行之有效,追责有力,实现权责一致,促使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具体来讲,检察官司法办案追责程序可以从追责启动、责任审查、责任认定、申诉救济等方面进行规制。

中国司法鉴定

  [摘要]构建检察官司法办案追责机制,即在保证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前提下,以强化责任追究为切入点,对检察权的行使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文章认为程序是防止权力滥用、保障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保障,通过设置公正、透明的检察人员追责程序,确保追责机制行之有效,追责有力,实现权责一致,以促使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关键词]检察官;司法责任;程序构建

  一、追责启动程序

  追责的启动是追责程序的开始,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启动的事由,二是启动的主体,三是启动的方式。启动事由,是解决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启动追责程序的问题。高检院《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三种启动事由。其中,第34、35条分别列举了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因故意违反诉讼程序和司法办案规定,应当承担司法责任的情形和因重大过失,怠于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应当承担司法责任的情形;第42条第2款规定了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对检察人员及时启动追责程序,进行责任倒查的情形,即“对检察人员承办的案件发生被告人被宣告无罪,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确认发生冤假错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或死亡、伤残等情形的”。据此,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中存在如上情形的,应当启动检察人员追责程序。启动主体是解决在出现上述事由的情况下,该由谁启动追责程序的问题。构建检察官司法办案追责机制,关键是形成对检察官司法办案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制约体系,这也是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经途径。因此,在启动主体上就要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置纪检监察机构、案件管理机构,以及上级检察机关作为内部启动主体;同时,在检察机关外部,设置案件当事人譹訛、律师、辩护人,及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譺訛作为外部启动主体。对于符合启动事由的,上述主体可以提出启动追责程序。启动方式,是解决主体该如何启动追责程序的问题。根据主体的不同,启动方式也应不同。一是外部主体,《意见》第27条规定,当事人、律师可通过举报、投诉、申诉、控告等方式启动责任追究程序,但就如何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对此,建议将上述启动方式扩大适用于所有外部主体,即当事人、律师、及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均可采用检举控告的形式,并以书面申请为主、口头申请为辅,向受理机关提出启动追责申请。其中口头申请的,需制作笔录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二是内部主体,基于监督职责,纪检监察机构、案件管理机构,以及上级检察机关均可依职权,以书面形式向受理机关提出申请。三是申请条件,在提出申请时,申请人需提供相关的线索及依据,且申请事由应当符合追责的情形。即要求启动主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以避免恣意申请。对于上述申请,受理机关经过初查,认为申请人能够提供相关线索及依据,且符合追责情形的,应当启动追责机制;对于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应当予以驳回,并说明理由。

  二、责任审查程序

  责任审查,是受理机关依申请启动追责程序后,调查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是否存在应当追究司法责任情形的活动。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一是审查主体,二是调查方式,三是审查结论。审查主体,解决的是由谁受理并进行调查的问题。根据《意见》第42条规定,检察人员追责由人民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受理,并负责调查核实。即由检察机关的内部机构进行追责前的审查。毋庸置疑,这样容易存在审查主体不能积极主动调查的问题,进而影响追责力度。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思路解决。一是由完全独立的专门机构审查,如《意见》中提到的检察官惩戒委员会;二是指定由其他同级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机构审查,即回避可能存在的利害关系。如此,审查的主动性和公正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但审查的成本、效率又将成为新的问题。被审查的检察机关本能的抵触可能会使外来调查机构的工作难以开展。本文认为,结合我国司法现状,《意见》第42条由检察机关内部纪检监察机构受理并开展调查的规定,虽有一定的弊端,但总体讲,利大于弊。一方面,纪检监察机构是职责所在,有义务对检察官的司法责任问题进行监督并调查;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内部追责是近水楼台,更容易全面深入快速地掌握案件情况,提高追责实效。至于存在的弊端,可以通过强化监察职责和引入舆论监督等方面,增强审查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激发其审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方式,解决的是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问题。《意见》对此没有相应的规定,本文建议针对不同的司法责任情形,采取不同的方式。涉及办案质量的,建议纪检监察机构通过个案评查方式进行调查。具体来讲,包括查阅案卷、通过办案系统审查办案流程、听取参与办案人员的意见等,即主要通过对案件本身进行评鉴,判断出现案件质量问题的原因,以及检察人员是否存在应予追责的情形。涉及办案履职行为的,建议采取询问控告申诉人、听取涉案人员意见、办案检察人员报告、核实相关物证书证等方式进行调查。即主要针对履职行为是否存在应予追责的情形开展调查。需要指出的是,对检察人员追责的调查主旨是为保障检察人员正确履行检察职责。因此,该调查是辅助性的,任何调查方式均不应阻碍检察权的正常运行。审查结论,解决的是审查程序如何终止的问题。根据《意见》第43条规定,经过审查,纪检监察机构认为应当追究检察官责任的,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后,移送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同时应当及时向检察官惩戒委员会通报审查的事实及拟处理的建议、依据。就此,纪检监察机构审查后,首先应当制作审查报告,写明经过调查核实的事实、证据及拟处理的建议、依据等。其次,应当将审查报告及时报请检察长审批。最后,关于移送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的问题,本文认为,纪检监察机构就受理并调查的检察官司法办案责任案件,应无一例外的移送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即纪检监察机构只负责审查并形成报告,对责任追究仅出具建议;至于是否追责、该如何追责,则完全由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决定。《意见》对移送审议设置了“纪检监察机构认为应当追究检察官责任的”的前提条件,值得商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ojizhengzhilw/17998.html


上一篇:司法权威概念如何提升
下一篇: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