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论文对比中日软实力(2)

发布时间:2015-01-24   |  所属分类:国际政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第二,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企业品牌是一国软实力重要的一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品牌认知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对现代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日本通过战后经济复兴,商品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出口贸易迅速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引起了被称为"日美贸易摩擦"的贸易战。日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大规模的"现地生产"模式,这种在美国当地生产、在美国当地销售的经营模式从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数据上减少了贸易顺差。可以说,"日美贸易摩擦"是日本企业走出去的最初原因。80年代前半期,日本国内工人工资水平上涨过快,日本企业开始转向主要以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为中心的海外生产。这种"追求经营效率化"式战略可以说是日本企业走出去的第二个原因。

  进入80年代后半期,发达国家五国财长会议后,在纽约广场宾馆达成的"广场协议",把日元汇率问题推向了风口。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美元对日元汇率从1:240左右上升到1:120.汇率升值后的日本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但是,汇率上升在另一方面也急速提高了日本企业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掀起了第三轮海外投资高潮。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中美、中欧贸易摩擦"(虽然在产品结构、出口主体等方面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有本质上的区别)、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不得不说和日本具有颇为相似的特征。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市场战略,将不单纯局限于一个提高软实力的问题,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政府如何为企业"走出去"做好准备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凸显其重要作用。笔者的建议是,首先规范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份市场,只有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资产评估市场,企业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在国际市场战略上立于优势地位。其次是建立一个类似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 )的非政府组织,为企业提供战略分析、信息分析等服务。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加速现有的贸促会的机构改革,使其转变机能,迅速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智囊机构。

  第三,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实施"文化产业化"战略。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其软实力根本来源在于那些具有不可复制和模仿性质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伴随美国的大量生产模式、寡头垄断企业利用新兴媒体使人类"普遍消费者化"过程中产生的流行文化。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不能具备"消费"的特征。恰恰相反,传统文化只有在人的消费活动中才会被普遍传承。"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是日本国际形象的重要来源,正是因为它至今仍是日本人穿着的盛装之一。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有其特定的社区(community ),并主要由社区成员继承延续。然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承担文化连续性的责任也由个人转为企业。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工业化水平加速提高,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纽扣"、"吸管"等市场,却没有出现像日本京都那样能依然保持传统染织、陶瓷等产业的积聚地区。

  第四,与各国构筑相互信赖的媒体协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相互责难,避免"囚徒困境"的发生。当今社会,大众媒体在每个人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但是,媒体报道是经过了"过滤"之后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事情的真实报道。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对媒体规制的逐渐放松,当今世界传媒基本上都采取了民营化的道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遂成为媒体最大的目标。因此,某种程度上,媒体一是为迎合大众进行报道,二是因媒体人本身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限而进行有失偏颇的报道。笔者见证了近年来在中日关系恶化中的日本媒体报道,其冷战思维模式下的片面攻击可以说是导致日本国民对中国形象持续恶化的根源。而中国国内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所逐渐产生的个别民族主义情结由于媒体影响的扩大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中国有必要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个媒体协作机制,采取媒体互访活动,加深相互之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从制度对软实力的影响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更具有直接提升软实力的作用。国际制度一旦形成,将意味着参加国对制度框架的依赖,如果一国观念意识不能在这些制度构筑中得到反映,将持久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净依赖,从而减弱了本国的软实力发挥。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来说,坚持改革开放仍是未来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另外,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提升硬实力的基础之上。过度或片面地追求软实力效果,将是舍本求末之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ojizhengzhilw/8991.html


上一篇:中国政治类国家期刊解说政治妥协和西方政治文明
下一篇:中文杂志投稿分析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进入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