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之我见(2)
(2) 优化校园交通体系。已建成大学校园道路骨架业已形成,校园交通体系在功能联系、交通组织、景观特色、对外衔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改扩建规划应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改扩建区域与既有校园区域的交通联系,通过道路功能分级优化道路断面、适当增加支路、回路、停车区,并鼓励使用环保交通工具以进一步改善校园交通环境。
同时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分析内外交通流线设计,完善交通管理模式。如针对具备\"游览性质\"的大学校园,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规划可结合总体布局,设计临时游园路线,并完善道路诱导与标识系统,在保障师生安静环境的前提下,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踏春场所。
(3) 局部功能适度混合。大学校园建设之初,规划严格遵循功能分区的原理,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道路组织等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当时的标准。现在由于高校扩招、学科发展迅速、用地局促等客观因素,校园在总体布局上会呈现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的情况,故在改扩建规划中,强求纯粹的功能分区的完整性并不太现实,建议在校园总体功能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对校园部分功能进行适度混合,如教学与办公功能,教学与科研功能,高年级学生宿舍与青年教工宿舍等,并通过采取通用设计等手段,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
2. 延续校园文脉,适度紧凑发展。
(1)采取集约化的布局模式。大学校园建设寻求适度集约化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由于校园用地局促的现实情况,将建筑相对集中进行组团式布局,组团间留出绿化用地,并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在保持校园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学校功能要求,也可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2)营造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校园格局与风貌的演变见证了校园的发展历史,在校园扩建改造规划中,要注重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特色要素,如布局形式、建筑风格、色彩、体量、细部等,营造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遵从校园空间的既有格局和肌理等要素,妥善处理新建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注重校园局部改造中建筑的新旧风格协调的关系。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项目,既是承接既有校园历史,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又具有时代新意的成功之作。
(3)\"因地制宜\"地塑造开放空间。受到传统封闭式校园规划的影响,部分校园规划设计仍然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封闭型空间效果,特别是在校(门)前区,多运用大面积宽阔草坪强化主楼的视觉效果,使绿地的可达性和利用度均不够理想。建议在设计中减少\"象征性\"绿地的数量,尽量增加现有绿地可进入度,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并结合特定的校园地域文化,合理组织建筑与绿化布局。如武汉体育学院校园规划(2002版)中,利用体育专业学院的场地优势,沿街设置开放空间,向城市敞开,设计展现了体育学院自身特色,也增加了城市空间开敞度。
3. 正视区位优势,强化校城关系。
(1)合理控制校园沿街土地。目前,大学校园用地一般来自政府划拨用地,由于缺乏地价竞争机制,土地利用结构和规划布局较为粗放,后勤社会化等的趋势也导致了校园部分功能的剥离和校园布局的变化。同时原来校园位置由城市外围逐渐演变为城市中甚至是城市核心地带,区位的变化使得部分土地商业价值凸显,如北京中关村、武汉武珞路。校园沿街地段逐渐演变为商务、办公、商业等高强度开发用地。
校园改扩建规划应积极应对新时代的变革。在保障在校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的前提之下,提倡合理利用校园沿街土地,有节制地开放校园,强化\"教、学、研、产\"功能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联系。是符合校园发展要求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趋势的。在土地供给\"双轨制\"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预留开敞空间、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控制建设强度等方法,尽量消解校园沿街用地状况给校园自身带来的功能、环境、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2) 开放共享校园设施。大学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改扩建规划需注重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对城市保持一定开放度,高校的部分设施如体育场、剧场、学术交流中心等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又可为社会服务,将其融入城市的大环境中考虑规划布局,便于大学设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整合校际间的公共设施布局也是共享设施的一个方面,由此可避免校际重复建设,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为例,两校打破原有院墙,在原有围墙处设置天大、南开综合研究中心,建筑跨规划道路而建,是学校之间资源共享的有益尝试。
五、 对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的建议
1. 完善校园规划建设指标体系。
1992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是各校园规划需满足的规范。出于集约用地的考虑,为防止盲目占地,规范指标只有上限数值,而没有下限数值,导致部分指标被误读和误用。建议在统计研究现有校园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完善校园规划指标体系(如增设部分指标下限),修改规划中部分不完善的指标(如学生宿舍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并建立\"基本指标、达标指标、规划指标\"的三级体系,分阶段的明确校舍规模要求。通过完善校园规划指标体系,更好的发挥《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在校园规划中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7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