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谈智能建筑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建筑的优势、智能建筑发展受限的客观问题与表现,提出了解决智能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供与同仁交流学习。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组成,趋势

据预测,在21世纪,全世界智能大厦半数会建设在我国各大中心城市。智能建筑在功能上各有不同,而本质都是在建筑环境内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智能建筑的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智能建筑各智能化系统的高度集成。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就是将智能建筑中分离的设备、子系统、功能、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协调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任务的重组和共享。智能建筑安全、舒适、便利、节能、节省人工费用的特点必须依赖集成化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1、1实现建筑的节能

以现代化商厦为例,其空调与照明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大厦总能耗的70%。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大厦应通过其\"智能\",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量(或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按事先在日历上确定的程序,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环境实施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下班后自动降低室内照度与温湿度控制标准,已成为智能大厦的基本功能。利用空调与控制等行业的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性也是该类建筑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1、2节省运行维护的人工费用

根据美国大楼协会统计,一座大厦的生命周期为60年,启用后60年内的维护及营运费用约为建造成本的3倍。再依据日本的统计,大厦的管理费、水电费、煤气费、机械设备及升降梯的维护费,占整个大厦营运费用支出的60%左右;且其费用还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所以依赖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功能,可发挥其作用来降低机电设备的维护成本,同时由于系统的高度集成,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也高度集中,人员安排更合理,使得人工成本降到最低。

1、3创设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智能建筑首先确保人、财、物的高度安全以及具有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智能建筑提供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新风以及多媒体音像系统、装饰照明,公共环境背景音乐等,可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智能建筑通过建筑内外四通八达的电话、电视、计算机局域网、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手段和各种基于网络的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2、智能建筑发展受限的客观问题与表现

2、1咨询、设计、施工及维护的一体化技术能力仍不强

智能建筑是大范围跨专业跨学科的系统工程。目前单一企业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集成施工部门均难以独自适应智能建筑所有子系统的全部工作,同时因为专业工程师的匮乏,设计、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根据对早期"智能建筑"的建筑物进行的调查结果看,开通率较低,功能单调,用户不满意。其原因也就是在没有很好的智能系统规划设计和技术、产品选择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管理和维护水平又跟不上,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浪费投资。同时,随着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但恰恰是最为关键的业主单位的操作维护人员技术能力提高较慢,使得应用水平不高。其原因为现有大多数单位的物业管理技术人才配备不够,具有相应学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极少或没有,即便是有相应的人才,也绝大多数不在物业管理岗位上。因此,提高应用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是提高操作维护人员的技能。

2、2技术障碍

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单一子系统在技术成熟度上的缺陷和具有多元技术选择时的决策上的困难。这在通信子系统中宽带数据接入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光纤加同轴电缆的HFC技术、通过用户电话线路连接的各种数字用户环路系统(xDSL)技术、光纤加局域网(FTTx)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无线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技术等,均能满足现阶段宽带(2Mb/S)接入的需求,但不同的技术对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没有统一开放的系统间接口标准,使系统间的集成难以实现,造成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不能跨系统共享资源数据,使智能化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近年党政机构办公楼的办公自动化网络,从数据安全性和保密角度要求内外网实现物理隔离,也给实施上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和限制和互联网的基本原则恰好矛盾。

2、3规范和标准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适应智能建筑的相关规范还不是很健全,尤其缺乏详细系统的产品技术规范,已出台的部分规范性文件因操作性不强施实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4垄断行业管理条块分割的限制

公用事业的条块分割也给个别智能建筑子系统的应用带来了限制。比如水、电、煤气和有线电视等,现阶段还是垄断经营。终端计量设备和有线电视引入只能由各主管部门认证和操作,开发商提出\"三表\"远传方案能否获得主管业务部门的认可并被采用值得研究。涉及到计费和收费问题是最为敏感的,一般经营企业是不会让他人染手的。这就制约了开发商推进住宅智能建筑的步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787.html


上一篇:关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概念设计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