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问题与措施
摘要:本文对建筑桩基施工中要加强桩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以确保桩基施工质量达到建筑主体工程的相关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桩基;施工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拟建建筑高度99.9m,地上20层,地下3层,埋置深度约17.4m。本工程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结构体系为内外两个折面支撑筒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设计单柱荷载为42000kN。总用地面积71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670平方米。
综合考虑地下室底板及垫层厚度后,基坑设计开挖深度为17.85m~19.35m,核心筒最大开挖深度约22.9m。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
二、工程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经过对本工程技术资料和现场环境的查看、分析,我公司认为本工程在施工方面存在较多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公司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对策,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1、工程重点与难点
(1)本工程施工工艺较多,工期紧,涉及多种施工工艺的搭接施工,投入的施工设备众多,平面流水交叉作业,现场施工组织要求高。
(2)现场地质条件复杂,上部软土层易缩径,粉砂、粉土层和下部圆砾、卵石层易塌孔,对工程桩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构成较大障碍。
(3)施工期间可能对周边建筑及地下管道和地下管线有较大影响,局部需要加以监测及保护,给施工带来较多风险因素,增加了技术难度。
(4)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难度较大:a、地质报告显示场地内填土层较厚,上部饱和粉土的流动性较大,如何确保连续墙槽壁的垂直度和完整度是施工的难点。b、该工程有三层地下室,解放东路及五星路管线众多,同时本基坑开挖深度深,大范围开挖深度超过18米,地下连续墙设计深度在35~39m左右。基坑开挖深度、地下墙成槽深度均较深。
2、工程重点与难点的施工对策
针对上述工程难点,结合现场实地调查,并根据我公司多年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拟采取以下对策克服施工困难:
(1)充分发挥我公司在地基基础专业施工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公司施工管理部门和工程技术部门将组织由公司技术顾问及总工带头的顾问小组,项目部每半个月将现场概况汇总上报至公司,顾问小组及时帮助处理工程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指导施工现场管理。
(2)由于本工程采用\"二墙合一\"式的地下连续墙,墙面和接头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针对上部软土层易缩径,粉砂、粉土层和下部圆砾、卵石层易塌孔的不利地质条件,我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a、选用优质膨润土人工造浆,比常规泥浆提高一个档次,确保成槽泥浆不会造成成槽坍方,保证周边土体稳定,减少路基沉降;b、槽壁成槽期间,开挖槽段附近严禁重载车辆通过,减少施工震动。
三、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1、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选用全站仪,工程测量基准点用混凝土浇筑固定,并安装防护标志,防止重车辗压和重物碰撞而产生的移位,基准点安设在视线范围内的不产生变形物上,测设点加以混凝土保护。在测定桩位前,先复校建筑物基点,闭合测量。搞清基点与红线关系,符合误差允许要求后,再测定桩位。测定桩位分三次,在挖埋护筒前测量一次,在埋设护筒后复测一次使护筒中心与桩位偏差不大于50mm,并做好桩位标志,然后用水准仪测量护测量筒标高,做好测量记录,第三次,在钻机就位后进行,并检查钻机是否对准桩芯标记。
2、埋设护筒
工程桩的孔口护筒是保护孔口,隔离上部杂填松散物,是防止孔口塌陷的必要措施,也是控制定位,标高控制的基准点。因此,每根工程桩施工前必须埋设护筒,护筒选用大于桩径10cm的钢制护筒,埋入深度以满足隔离杂填土,防止孔口塌陷为准,护筒外周间隙粘土回填并捣实,以确保护筒稳定牢靠。
3、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时,转盘中心对准桩位中心,偏差应小于15mm,使转盘水平,并使天平中心、转盘中心与桩位中心成一直线,放入钻头、接上主钻杆,连接好泥浆循环系统(泥浆循环池—泥浆泵—皮管—主钻杆上水龙头—主钻杆—钻杆—孔底—孔口—管路—泥浆循环池)
4、成孔:钻机连接,本工程采用正循环钻进方法,钻机从上至下依次为提引水龙头、主动钻杆、从动钻杆、加重杆、钻头。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钻孔桩桩桩底进入设计持力层。钻进临近终孔时要对照地质资料并及时在孔口取样,在钻孔深度跟钻探资料接近后马上通知监理进行验收,予以确定界面深度然后继续钻进,直至达到设计所要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经监理验收后即可终孔。
5、清孔
清孔是钻孔灌注桩施工重要的一道工序,清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下砼灌注施工、桩身质量与承载力的大小。一清采用正循环清孔,为了保证清孔质量,本工程采用二次清孔,以保证清孔后沉渣满足设计要求,在钻进将至终孔深度时,减缓钻进速度,使土层颗粒充分水化分散,为清孔的顺利进行,作好必要的前期准备
6、钢筋笼制作及安放
(1)钢筋选用具有质量保证书,并通过抽样复检合格的钢筋。钢筋笼由专职钢筋工和持证电焊工上岗制作,并对钢筋搭焊质量抽样送检,抽样数量为每300个焊接接头做一组试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9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