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夏季室内装饰施工的注意事项
摘要: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就住宅建筑室内装饰工程的特点,提出了夏季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以下可供装饰朋友参考借鉴。
关键词:探讨;室内装饰;
前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建筑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大,在夏季装修过房子的人们可能会发现,装修过后,家中会出现瓷砖脱落、木器变形、油漆变色等现象。出现这些质量问题,都与夏季施工有关,夏季要么因温度过高而过于干燥,要么因为雨水过多而过于潮湿。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呢?根据施工经验,认为夏季室内装饰工程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建筑室内装饰工程的特点
所谓建筑装饰工程是指必须通过装饰施工队伍施工的工程。家居室内装饰的目的是给人们营造舒适、科学、美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从功能看,室内装饰工程起着保护建筑物、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使建筑物具有防潮湿、防渗透、隔热、保温、隔音等特点,使室内家具陈设、灯具配备、电器化设备及装饰品更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
二、夏季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
1、防止电线受潮短路
装修工程中的电气工程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夏季气温较高,气候干燥,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较多,从安全角度出发,材料尽量放在阴凉处,避免内部由于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而引起燃烧造成火灾。夏季材料还要尽量减少在工地堆放,这样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隐患。同时,应注意对电路施工操作的规范化,特别是在阳台等容易被雨淋湿的地方,一定要将露在电线外面的铜制线头包好,以防止电线受潮后短路。
2、材料注意防干防潮
夏季,材料比其它季节更为干燥。刷内墙涂料时,由于受夏季炎热气候影响,应特别注意其稳定性和粘接强度及初期干燥抗裂性。可采取仔细观察细微处,并详细做时间记录,再作比较的方法。在测量和安装塑钢门窗、推拉门时,尺寸的安排要注意热胀冷缩。塑钢属受气温影响较大的材料,如果在尺寸安排上过于紧凑,到了冬季会因气温降低而出现缝隙、变形,所以尺寸上应该略有富余。
此外,一些易吸收水分的材料如木材、板材、石膏板,在运输过程中处理不当,极易受潮。材料中的水分挥发后,易开裂变形,还会影响其它的材料,影响质量。如果防潮工作处理不好,到了干季风一吹,木料变形、地板起翘、墙面出裂缝、油漆干不透、起雾等问题就容易发生。
另外,板材要防止强烈阳光的曝晒。如遇雨天湿度大时,储存时则需要采取防潮、防变形的措施。不要把板材、木料搁放在阳光直射的房间,阳光的曝晒会使木制品装饰的油漆和胶加速老化。也要防止雨水会使木制品引起膨胀变形,甚至发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3、贴砖
在铺贴地砖、墙砖之前,不能让饰面底层过于干燥,一般处理前应先泼上水,让其吸收半小时左右,再用水泥砂浆,以保证黏结得牢固。由于材料较比平常更干燥,所以对于地砖、瓷砖等需要经泡水处理的材料,要延长泡水处理的时间,使之充分接近饱和状态。这样,就不会因为瓷砖吸水不足,在同水泥粘接时出现空鼓、脱落的现象。
4、油漆
油工难度大:雨天潮热,刷上油漆后干得慢,而且油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会产生一层雾面。因此,要求雨天施工不能打开门窗,而且加一个电暖气,提高室内干燥度。另外,雾天不能施工。夏季施工,在刮腻子前需先刷界面剂,阻止墙体硷性物质渗到乳胶漆上。夏天潮湿,装修还会碰到乳胶漆因为干得慢,在潮热天气中发霉变味的问题。在工程中要做好基层腻子的干燥处理,墙壁要打三至四遍腻子后才可刷涂料。在每次打过腻子后,干燥时间要尽量延长,做好通风,尽可能减少室内水分。如果在腻子没干透的情况下,就重复打上腻子或刷涂料,把过多的水分锁在其中,墙体就会出现\"出汗\",甚至大面积开裂。
5、壁纸、涂料应自然阴干
涂料和壁纸是常用的饰墙材料。夏季因为干燥,所以壁纸在铺贴前一般要放在水中浸透,然后再刷胶铺贴。如要这时打开门窗,壁纸会因为迅速失水而发生收缩变形现象。
6、保持墙体干燥
做墙面装修,基层腻子的干燥处理尤为重要,尤其是粘贴瓷砖、地砖,处理墙面之前,不能让饰面底层过于干燥,一般处理前先泼上水,让其吸收半小时左右,再用水泥沙浆或者石膏粉打底,以保证粘贴的牢固。夏日油漆干得慢,且油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会产生一层雾面。最好的做法是用吹干剂,使油漆干得快一些。夏天装修还会碰到乳胶漆因为干得慢、在潮热天气中发霉变味的问题。在工程中要做好基层腻子的干燥处理,墙壁要满打三至四遍腻子后才可刷涂料。在每次打过腻子后,干燥时间要尽量延长,做好通风,尽可能减少室内水分,避免出现大面积开裂。
7、木地板留下适当伸缩余地
在铺地板时,要掌握好分寸,在铺装地板时缝隙应较以往安排得更加紧密以避免在气温降低时缝隙变大而影响美观。地板与墙的接缝处可用地板压条而形成过渡,这样一来不仅处理好了墙与地板缝隙过大的弊端也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地板缝隙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铺装效果。地板缝隙过小,在木地板受潮膨胀后,会发生拱起变形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0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