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人在火灾中的行为与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正在朝智能化、结构化、功能多样化和形态美学化方向发展。从目前高层建筑中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高度不断增加和功能日益复杂的高层建筑,探讨如何将安全疏散设计与火场中人的行为完美结合,利用建筑语言来有效的引导人员安全、迅速的疏散,并根据火灾条件下人群疏散的一般性原则,研究影响人群疏散的因素,进而探索高层建筑在初期火灾条件下的人群疏散对策,为防火监督工作和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人的行为;高层建筑;疏散;解决方法

随着各国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人们开始聚焦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研究,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火灾中人的行为特点是我们进行安全疏散设计的重要根据之一,人的行为特点也是人员安全疏散的决定因素。

1. 引言

随着建筑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的进步和各类建筑施工,装修材料的多样化、轻型化,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建筑物向大型化、高层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建筑物与人之间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由此使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大大增加。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烟气的毒性,水平和垂直疏散距离长等原因,极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人在火场中的恐慌性,习惯性等心理因素对疏散的成功率有直接影响,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如何安全有效的将建筑物内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本文第3部分针对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特点对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2. 人在火灾中的行为

人们在火场中主要的行为特点主要有恐慌性、习惯趋光性,模仿性。其主要表现为:

(1)向经常使用的出入口,楼梯逃生,只有当这一退路被火焰,烟气封闭了时,才不得不另寻其他退路;

(2)习惯于向明亮的方向避难。人具有朝着光明运动的习惯,以明亮的方向作为行动的目标;

(3)以开阔空间为行动目标;

(4)对烟火怀有恐惧心理,对于红色的火焰怀有恐惧心理是动物的一般习性,人一旦被烟火包围则不知所措,因此,即使在安全之外,赤要逃向相反的方向;

(5)因危险迫近则陷入极度恐慌中时可能会逃向狭小角落;

(6)越慌乱越容易随从他人。

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时,以上问题是必须考虑的前提。

3. 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疏散指示标志

3.1.1 颜色

在火灾条件下,绿色可以使人精神镇定,克服恐惧,急躁的心理,因此国内外大多采用绿色作为疏散指示灯的基本颜色。但目前实际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严重影响火灾中人的正确判断和安全疏散:一是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指示灯颜色差别大,或在同一幢建筑中使用颜色不同或相近的指示灯,这样可能会造成疏散人员对安全出口方向的辨别不清,以致使人们不知不觉中移动到危险的地方。二是一些大型商场,歌舞厅等公共场所,由于采用的其他灯箱,装饰材料的颜色与指示等颜色相近或相同,而在火灾初期的几分钟内,电源不可能马上被断掉,但对于商场,歌舞厅等公众聚集场所来讲,最初的几分钟对疏散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指示灯不能被明显的看到会导致疏散时间的延长,造成更多的伤亡。因此,有必要在法规中明确:指示灯的颜色应明显突出于背景色,统一建筑中应采用同种颜色的疏散指示灯。

3.1.2 指示方法

由于火灾蔓延方向的不定性或某些建筑物的复杂性以及现有指示标志的单一固定性,易造成逃生人员在凉慌失措,黑暗等情况下不能正确确认起火部位而根据指示方向误入已被烟气污染的区域甚至是起火部位,从而失掉了宝贵的逃生时间甚至生命。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可采用如图1的双向指示灯。由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中心在接到烟感探测器或手动报警器信号后,通过设定程序或手动控制指示灯的正确疏散方向。例如在某建筑物建筑层第九层发生火灾,两个疏散楼梯中有一部分被烟气污染或距离起火点较近,不宜作为疏散通道进行人员疏散,,这时指示灯就应据此改变方向而引导人员通过另一疏散通道进行疏散。

3.2 袋形走道

多起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死亡表明,在浓烟中,人们逃生时有趋光性,亮光与浓烟形成鲜明的对比,亮光给人带来逃生的希望,而\"袋形走道\"往往由于需要天然采光,多在走到的尽头处设窗户,极易使人误入,从而失去逃生时间。因此,在人员较多的高层建筑内应尽量避免采用袋形走道,而多采用环形的双向通道。如果采用了袋形走道,应对其长度加以严格限制,并在袋形走道的入口处或是不安全的通道,设立有火灾时照亮指示的\"此路不通\"字样和火灾中禁止通行的符号的 指示警告,建议采用红底白字以和疏散指示标志区分。

3.3 电梯

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由于垂直疏散距离长的原因,疏散到地面的时间相当长,如表1所列。

疏散时间数据表(加拿大)

建筑层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147.html


上一篇:探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下一篇:对深基坑支护设计要求与思路的几点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