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盟事变纪念公园设计(2)
3. 功能分区原则
l 空间序列—— 入口广场,纪念广场,主题雕塑区
l 动静结合—— 轴线同时具备动静空间处理,支路以及次要空间以静为主
l 适宜的空间尺度感—— 合理的尺度是让人们对公园整体感受到一个反馈,合理的尺度是公园整体美的一个重要指标。
l 合理的视线—— 合理的视线安排,让人们游览变得通畅与明确化。
图5.功能分区图
ü 主题雕塑区 纪念广场 入口
广场的布局以三个部分展开—— 入口,纪念广场和主题雕塑区。这样的分布格局,对观赏的时间和行人的感官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主景突出使得在建造公园和造价上带来了经济的效益。
这条景观主轴线长286米,其中各个部分从入口到中间的广场再到最后的重点区,都有这自己协调的比例关系,各个部分的长度设计原理,都要遵循公园主题的形式和人们的视觉心理生理感受。不能平均分陪各个节点的尺度,更不得因为其中某一个夸大,而让其他的部分失去观赏和游玩的价值。
3.1 纪念广场的诠释
3.1.1 下沉广场空间—— 纪念广场的形式采用的是下沉的手法,在地势上采取了下沉能够能加烘托出主题广场的气势,第二一个能更好的让人们在此进行休息和活动。下沉有其沉静之感。
下沉空间的设计形状采用六边形为框架,下沉中心的中央是具有蒙元文化元素的铺地图案,同时下沉空间在此作为一个大型活动空间,也是全园的一个重点,下沉空间是安静的,也是开放的。安静是因为他可以作为人们追思英雄们的悼念处,开放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地势低而沉寂、封闭。他与周围的空间可随意贯通。正如广场的概念,宽阔而流畅。满足了功能和形式的需要。
3.1.2 雕塑群的展现
雕塑群是全园的纪念重点,虽然在尺寸上他未必是最大的,但是通过高差的层层递进构筑物和小品的表达,给人们传达了他就是全园的重心点。
在配合台阶上升的过程中,两旁的大马除了代表了蒙元文化外,更重要的是他直接给了人们一个重要提示点,这作为景观中的夹景的边框,直接引领着人们攀向革命烈士们的纪念区
3.1.3 小节点的妙用
所谓的节点就是空间转折点的区域,他在空间整体性和变化性当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节点空间处理上,同样可以把主题的气息反应到空间当中,形成场所的连贯性,而不一定非要处理成单纯的休憩空间。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这么一个死角空间。
u 节点一连接着主路入口到纪念广场的作用,从功能上来讲,他的休息功能不言而喻,作为一个面状空间,既是主路线性空间的结束,也是广场面状空间的开始。人们可以在此小憩,等待着进行下一个空间,也可以在此观赏一下周边的景观。所以此空间的处理,绝对不能草草收场,而毫无看点。
u 元素分析:此空间的亮点就是浮雕墙,浮雕墙上记载着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这是让你们进入广场第一得到视线冲击的一个点,同时作为高潮的开始部分,他有责任去承担初期的宣传工作。
u 竖向分析:在垂直于轴线的地方做踏步处理,是为了让空间变得丰富。让立面空间显出层次感。同时两边增加了绿化池和魔纹绿化。进一步丰富了立面的高度变化。让这个不大的空间变得丰富。
此节点是连接纪念广场与主题雕塑区的一个小节点,和第一个节点相反,他是作为面状空间的结束,线性空间的开始。所以休息的空间相对较弱一些。空间的开阔性相对较大,中间只用了一个花坛作为分隔。两边绿化作为背景,让人们得到简单的休息。
4.对王爷墓的保护
王爷墓在设计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保护和隐蔽原则,为的是不让他们受到打扰,在公园的整个布局中,王爷墓一直被环绕在绿化周围,做到真正的安静和肃穆,只留出一两条支路供给他的后人对他进行祭祀。所以在公园的东北部要以绿化为主进行设计。这也是尊重蒙族文化的一种方法。
5.雕塑的特征
在雕塑上,我们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事变的各个信息点作为切入点,同时融入了当地的元素进行对事变雕塑的诠释。最大限度用雕塑来体现事变,让事变的内容更加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在雕塑位置的选择上,我们主要设在大门入口处和小的节点处。分别以事变的时间和革命烈士的灵魂为重点进行塑造。以事变当天的日子作为背景,放在入口醒目之处,让人们从进入公园这一刻起,就仿佛置身于革命的开始。同时在接近广场的节点处,用当地的详乡土树种——胡杨树。他可以代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灵魂。起到了烘托这个公园气氛的作用。
7.结语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除了要从公园整个的主题入手,最重要的还是多体现当地的风格,作为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情况,多和甲方沟通,充分了解基础资料,病充分阅读和理解其中的重点部分。在设计上同时考虑造价和甲方的意图,节点的设计突出且明确。只有这样公园的设计才能更加完善化。
参考文献
1.王治君 纪念性艺术综合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1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