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建筑工程相关测量方法探索(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4埋点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4.5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数量通过有关单位共同商讨确定。对于沉降点的观测同样有相应的技术要求,笔者总结如下:

  (1)观测仪器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精度高。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自动化程度高。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并能够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它取代了观测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3要求进行.

  表3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仪器型号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二等ZeissDINI10

  电子水准仪≤30m≤1.0m≤3.0m≥0.3m4

  4.6观测中注意事项

  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施工期间地下室每层观测一次,地上部分每两层观测一次;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观测;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观测2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要求来决定观测次数。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4.7沉降资料的提交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技术报告应包括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沉降数据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5.结论

  文章结针对装饰工程、基坑的变形监测以及基础沉降监测实践,提出这些测量项目具体可行的测量方案,旨在能为工程施工提高施工精度以及为安全施工带来保障。

  参考文献:

  [1]桑希龙,师景森,肖宇峰,等.基坑变形监测中的观测精度及其适用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1,28(07):118~119.

  [2]区焱彬,王修春.广州棋院基坑变形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27(05):31~33.

  [3]邹高明.浅论深基坑施工中的基坑变形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31(07):57~5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223.html


上一篇:无支架逆序拆除柔性系杆拱桥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