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相关测量方法探索
摘要:结合装修工程、基坑变形与沉降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分项工程中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以及正确的测量技术,探索出可行的测量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变形测量;沉降监测
1.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中必定会涉及到装饰工程施工测量,而对于大型项目来说,基坑的变形监测以及基础沉降监测是必不可少,而这些测量项目的准确测量将为工程施工提高施工精度以及为安全施工带来保障,鉴于此重要性,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测量分项目进行探讨。
2.装饰工程施工测量
2.1轴线的恢复和引测
轴线恢复前对每条轴线的相对距离、角度进行校核,方法为:用钢卷尺直接丈量距离,用经纬仪测量轴线、轴线控制线之间的角度。在施工中被砂浆覆盖和因为时间久而模糊的轴线、轴线控制线,需把面层的附着物清理干净,用墨线重新弹出。用于隔墙的平面位置控制。柱立面的轴线由恢复后的轴线进行引测,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识。根据恢复后的轴线及图纸上隔墙线与轴线的关系依次放出各楼层的隔墙线,用墨线弹出。
2.2标高的抄测
对于楼层建筑+1.000m标高线抄测前应先校测结构施工从首层传递在电梯井内壁的标高控制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标高引测水平线。楼层建筑+1.000m标高线抄测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采用水准仪、塔尺抄测标高,各标高点之间用墨线连接并用红油漆标明标高数据。
2.3建筑外立面控制测量
(1)对于建筑外轮廓线测量应当依据设计图纸标定的建筑结构各轴线与外墙尺寸的关系,选好基准控制层,分别用经纬仪的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确定出控制幕墙内径周长的处于同一垂直面的矩形基准点控制网及其连线的距离,基准点之间的垂直误差控制在直径为5mm的投影范围内,基准点连线的直接距离误差不大于3mm。以矩形基准控制网为基准测放出结构外轮廓线。
(2)建筑高度、水平度、铅垂线测量采用水准仪以首层±0.000m标高为基准,测出各楼层周长边的平整度,用水平尺、光学水准仪测出各转接件的横向和纵向水平度,在楼层外立面处分层固定悬挂20kg重捶的50m钢卷尺,静止后用等高法分别测量,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和建筑结构实际总高度,高度标志用油漆记录在立柱或剪力墙的同一位置处,在幕墙安装完毕之前,此高度标志必须予以保护不被消除破坏,标高测量误差:层与层之间≤±3mm。铅垂方向用铅垂仪在基准轴的位置投射铅垂线,测出楼板的出入误差,并确定控制线。
3.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准确性是确保基坑支护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尤其是对于工程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差,全部在淤泥层位置,基坑开挖后护壁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和进度,所以基坑监测是本工程的一个关键点。
基坑开挖后必须委托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根据相应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制定系统的监测方案。要求监测的项目见表1所示。土方开挖期间必须严格进行基坑及工程桩变形监测,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有关单位,做到信息化施工。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不少于两次。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在开挖卸载急剧阶段,每段观测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其余情况5~7天。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每7天观测1次。雨天或有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侧。
表1基坑监测项目汇总
监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测点布置说明报警值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水泥土重力式挡墙顶测点间距约15m水平位移≥2mm/d或累计>50mm
支护结构的变形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内测点间距约18m同一孔测点间距0.5m水平位移≥2mm/d或累计>50mm
地下水位基坑周边测点间距约25m
土体侧向变形周围土体共八孔同一孔测点间距0.5m水平位移≥2mm/d或累计>50mm
4.沉降观测方案
4.1沉降基准点布设
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每项工程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校核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布设的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有效地确保足够的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
4.2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沉降观测基准点采用测量高程控制网埋设的4个高程控制点。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使用蔡司Dini10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内4个高程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4个高程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附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表2规定。
表2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
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每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高差较差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1.0±0.300.60.8往、返各两次
注:n为测站数
4.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避开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至12m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2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