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08-18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新时期交通强国建设和智能网联交通发展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实际情况,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的优化和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服务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专业使命和“领军人才塑造”的目标指向;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结构,厘清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组成及关系;以教学大纲为载体,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修订形成符合新时期要求、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稳步实施,以期推动交通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也为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围绕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规律、交互关系及协同优化,致力于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13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同类专业之一,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很强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智能网联交通等新模式新技术的出现,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①。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交通领域一流大学标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研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及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服务交通强国建设,顺应智能网联发展新趋势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交通强国”战略,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这为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重点是由一流的交通设施建设转变为一流的交通运输效能和服务提供。交通工程专业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为交通强国建设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创新人才,是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交通运输行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智能网联交通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交通工程专业的内涵与方法论,比如人—车—路要素的变化,交通行为、交通工具、交通载体特性的变化,交通规划、设计、管控与安全等方法论的变化。面对行业转型发展,交通工程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应当顺势而变。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2.0,改造升级交通工程新工科

  国家教育部推动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人才全面能力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新工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③。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正逐渐取代基础设施建设而成为交通运输行业新的转型发展重点,传统交通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兼顾“力学、结构、材料”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交通发展需求,需要更多融入“信息、计算机、大数据”等技术。由此,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强的复合型、交叉性要求,传统的交通工程专业需要进行以信息化为主线、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的改造升级。3.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落实领军人才培养新目标2019年3月,东南大学正式发布《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围绕党和国家赋予“双一流”高校的新使命、新要求,按照“1-10-100”的“东大梦”愿景,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按照“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育人新格局,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根本,以重构知识体系为重心,以深化模式改革为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状调研与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设置情况的调研发现,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渡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法国路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外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均以大土木为依托,以交通工程为方向,注重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合作背景强;学制灵活,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完善。以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高校,往往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需求来考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坚持专业特色,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协同支撑专业建设和方向拓展。可供借鉴的主要经验包括:优化教学保障制度,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人才培养要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在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经横向对标和多渠道意见征求,本校交通工程专业上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通识教育基础不够厚实,专业核心课程不够系统,个性化发展不够凸显;二是交通土建的色彩较浓,力学类基础课程过多,对信息化的支撑明显欠缺。

  三、优化思路与举措

  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亮特色”的培养路径,在适应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审视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耦合度,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修订形成符合新时期要求、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交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图1).

  (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多轮比选论证,凝练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服务新时代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突出的创新意识,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网联交通、交通大数据等方面知识及多学科交叉研发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潜质。能够胜任道路与交通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组织管理等工作。毕业五年左右,经过继续深造、自主学习和工作锻炼,能够适应不同性质的岗位要求,成为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培养目标指明了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职业定位以及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上一版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最大特点是明确提出了“服务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专业使命和“领军人才塑造”的目标指向。

  (二)重构课程体系结构

  进一步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明确可衡量的毕业要求及指标点,梳理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组成与关系,修订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个性化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图2)。1.厚基础:夯实通识基础课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新增通识教育基础课程10个学分。其中,自然科学类课程提升学业挑战度,新增领导力素养课程、读写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2.宽口径:优化大类学科基础课,完善专业主干课(1)进一步优化力学类课程设置,厘清与道桥渡专业的边界。对原有的三门力学课程进行整合,保留“理论力学C”作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材料力学C”“结构力学I”与原专业主干课“路基路面工程”合并重建4学分的专业主干课“道路工程基础”。同时将“道路勘测设计”由专业主干课调整为大类学科基础课。(2)响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支撑课程建设。将既有偏重统计学的“交通数据分析方法”课程扩充为“交通大数据分析”,新增“信息与控制基础”“交通行为分析基础”课程,提高人才培养中数学、计算机和信息基础的工程指向和基础夯实度,补上针对交通系统中人因要素分析的课程短板。(3)凝练主干、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提升专业主干课标准。按照交通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交通组织及交通运营管理三个方面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优化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关系;“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流理论”“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交通安全”课程各增加少量学分,专用于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调整后,7门大类学科基础课中有6门课不低于3学分,7门专业主干课全部不低于3学分,小课、散课、因人设课现象基本消除,课程设置更加聚焦,更加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国家质量标准要求。3.重交叉:改革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针对“多规合一”变革,将原培养方案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调整为“国土空间规划原理”课程,呼应自然资源部主管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内的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新内涵新方法;强化“交通经济学”“交通仿真实验”等专业限选课(相当于必修课),确保人才培养的经济学基础、工程管理意识和仿真实践能力;进一步响应“智能-网联”的行业趋势,新开“数据结构与算法”“驾驶行为与心理”“交通系统动态仿真”等课程;丰富选修课程群,提升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选择度。4.强创新:提升实践类课程,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两门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包括“交通工程综合实习”和“交通工程综合设计”。“交通工程综合实习”课程覆盖“交通工程基础”“交通大数据分析”“信息与控制基础”“交通行为分析基础”等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内容的实习实践环节;“交通工程综合设计”覆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内容的设计实践环节。调整后的实验实践类课程设置更强调内涵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6%,略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25%基线。5.亮特色:建设研讨/校企/全英文等系列课程,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2.0适应土木交通大类招生培养新特点,强化思想引领,建设贯穿育人全程的系列研讨课(12门21个必修学分,含新生研讨课),强调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历程、成就以及本专业和课程在其中的作用。突出研究型、卓越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专家、国外高水平大学教师走进课程共同参与教学的模式,深化“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经济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三)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求,首先以规范化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课程目标及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对应关系,进而规定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各项细节。通过新的教学大纲,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与广度,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门课程中。因涉及课程众多,当前工作重点是整理汇编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下一步将加强各课程建设,系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环节;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形成式评价的课程考核模式,针对学习成效进行课程测试和评价,以使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中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四、结语

  本文在交通强国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行业需求及科技发展的变化,对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及初步探索,通过前期的调研分析,重塑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结构,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期望推动创建一流品牌专业,也为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提供案例与样板。当然,该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与完善,特别是要建立产出导向、动态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着力支撑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作者:任刚 王卫 李大韦 杨敏 陈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22004.html


    上一篇:公共交通安全生产管理
    下一篇: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