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研究分析山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 一) 脚手架搭设

清平夯实基土, 围绕墩柱搭设满堂支架, 顺桥向设排4 排钢管脚手架, 间距05- 1 m, 横桥向设15 根, 间距1- 2m。

( 二) 盖梁支撑系统搭设

盖粱支撑系统采用在每根立柱上预埋2 根直径10.5cm 的PVC 管, 内穿直径10cm 钢管, 再在钢管每端搭设一根40 号的工字钢, 跨中用钢管脚手架辅助受力的方法搭设而成。在工字钢上再安装盖梁底模, 工字钢跨中加设脚手架将荷载传于地基, 在设计时要考虑墩柱与脚手架体共同承受盖梁荷载, 因为架体过高, 容易变形, 通过预埋钢管不仅将大部分荷载传于墩柱, 而且增加了架体的稳定性, 桥的盖梁施工架体落于基土上, 底部垫了相应的枕木, 盖梁施工完后地基及枕木未出现任何异状, 墩柱预埋钢管处砼也没有任何损伤迹象, 这足以证明墩柱本身承担了大部分荷载, 支撑系统稳定可靠。支撑系统搭设完毕后还须经过严格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 三) 模板工程

为保证盖梁表面的光滑和平整度, 模板采用4mm 厚钢板制成, 支模时先支底模与端模, 绑完钢筋穿完钢绞线后再支侧模, 支模时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来控制模板标高, 成型后用全站仪复核校正, 模板加固采用双排钢管与对拉杆横向加固2 排,个别部位采用方木, 最后用钢管将校正后的模板与脚手架连接并与墩柱抱箍, 保证浇筑混凝土时位置不发生偏移。

( 四) 钢筋和混凝土工程

钢筋在加工棚里加工成型后运至墩位地面, 再用卷扬机吊至作业平台进行绑扎、焊接。对于变截面高墩, 注意墩柱主钢筋拉长时焊接接头必须错开, 使接头钢筋面积不超过钢筋总面积的25%。盖梁混凝土设计标号一般为C4 0, 需一次浇筑成型, 混凝土为泵送混凝土, 因该处谷深墩高, 纵向便道无法拉通, 经过权衡比较, 我们将砼拌和楼建立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并进行了必要防护, 保障材料及时供给。在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 不但要考虑强度, 泵送的要求, 而且还要考虑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问题, 在施工中, 应掺入了一定量的高效缓凝减水剂, 增大坍落度, 满足了设计与施工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在浇筑盖梁混凝土前, 应当对墩柱表面接头处作凿毛处理并浇水润湿。其次, 为保证盖梁支撑系统受力均衡, 其混凝土浇筑顺序为从两立柱顶盖粱部分逐渐向两边扩散。最后, 砼拆模后必须用塑料膜将墩身密封养生至少7d 防止一段养生时间后墩身出现环向裂纹。桥砼养生采用在左侧山包上修建水塔的方法, 从某水源中通过两级抽水将水抽上水塔, 再通过贯通全桥的纵向水管将水引至各桥墩, 从而形成全桥循环供水系统。

四、山区桥梁上构施工选择

根据山区公路桥梁横、纵坡度较大, 架桥机在安装施工中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倾覆的特点, 在桥梁上构施工即将全面铺开之前, 便认真分析了多例架桥机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倾覆事故的主要原因, 并对进场的几台架桥机进行了分析研究后, 与设备生产厂家一起着手对架桥机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分析发现,在架桥施工中一般是通过调整架桥机支腿的高低来进行调平的。因山区桥梁设计坡度较大且不等, 为了调平纵向坡度, 大多采用加减枕木的方法来保证水平架梁。当枕木垫得过高时, 架桥机在安装施工中, 由于车辆运梁行走过程中的\"啃轨\"、频繁刹车等均能引起架桥机的震动而导致的枕木跨塌, 致使架桥机发生倾覆, 故这种方法安全风险很大。为了消除架桥施工中的这一不安全因素, 应联合厂家设计改造, 加工了两根一米长的前支腿, 安装在架桥机上, 加长前支腿, 减少用于调平的枕木,从而避免因枕木过高且不稳造成的架桥机倾覆、人员设备受损等事故的发生, 确保架桥机的水平性和稳定性, 为桥梁安全施工添加砝码。也正如上所述, 由于条件限制, 上部构造一般采用无支架施工, 主要方法有预制安装法悬臂浇注法等, 又以标准化程度高的预制T 梁、工字梁和空心板为多。预制场的设置应考虑山区桥梁建设的特点宜设在桥头, 但不宜设在填方路基上。对于架梁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自由横移, 辅助铺设轨道, 自行纵移跨孔,无须吊车配合。

五、结束语

山区公路桥梁因其所处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仅凭平原微丘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是难以适应的。为此,在以后的要修建的过程中加强技术的探讨,努力提高山区公路桥梁施工各方面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肖旭.浅谈岩溶地区公路桥梁深水桩基础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07, 24.

[2] 李升平. 岩溶地区100m 深钻孔桩施工技术———以眼镜塘特大桥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3] 王怀林.山区桥梁盖梁施工的工艺[J].化工之友,2006,(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075.html


上一篇:阐述公路工程的稳定路基技术
下一篇:在我国公路施工中高边坡防护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