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结合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现状,归纳总结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用地,从而优化产业集聚区的经济结构,希望能对当前及今后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 用地布局 影响因素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 in the Zhoukou city, summarize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of land distribution factors, reasonable layou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of land,put forward to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thereby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could be contributed to the current and next countryside culture square construction.

Key word: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The layout of the land;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区现象大量涌现,建立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迅速风靡全国各地。上海市在\"十一五\" 期间就已经建设了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京市在2006年底也已认定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又认定了1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我国其他城市,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产业集聚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区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不同集聚区的效益差别很大,有的集聚区企业争先恐后落户,有的集聚区很少有企业问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1.产业集聚区概念界定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集聚区的效益、集聚区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美国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Krugman (1996)建立了一个动态多区域模型,来解释在空间结构均衡时动态力量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集聚点(城市)的现象。他通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布状态。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会产生轻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群。Et本区域经济学家Matsushima与Matsumura(2003)在一个呈环形状的城市区域里,建立了混合市场的寡头厂商产品数量调整竞争与区位选择模型。该模型表明,空间竞争均衡的最终结果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有性质厂商位于城市的一极,而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公有性质的厂商位于城市相反的一极。但Krugman、Matsushima与Matsumura的角度是区位,而不是产业集聚区的定位;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集聚区。

综合各项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它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为内在规定性,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之间联系的加强,获得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利益,提高区域内企业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有利于企业与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又能够促进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经济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现状概述

经过改革开放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新阶段。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即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着力破解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河南产业集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工艺陶瓷、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煤炭、汽车配件等许多行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如漯河食品加工产业、长垣起重机械产业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2008年12月,河南对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初步确认了175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1亿元,总量占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以上,2011年初确定的投资倍增计划超额完成。累计引进项目3230个,到位省外资金1854.9亿元,占河南省总量的七成以上。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2010年完成投资1071.2亿元,路网框架全面铺开,水电气暖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升。集聚区就业承载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54.5万人,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三成以上。

3.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影响因素

3.1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是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首要考虑的限制因素,它是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在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用地布局时一定要高瞻远瞩,做好与上位规划之间的充分衔接,结合产业集聚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将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通盘考虑。要做到土地未动,规划先行,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的合理用地需求,避免与上位规划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更加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内各项专业规划的顺利进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151.html


上一篇:中小桥梁无伸缩缝缩缝设计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边坡锚固技术在上三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防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