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悠悠期刊网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课堂双主体教学模式(2)

发布时间:2014-10-17   |  所属分类:教育技术: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1.资源型教学模式。资源型的学习是“一种通过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2]

  21世纪,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而资源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学习特点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他认为完整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指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学校的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资源型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文化素养,学会搜集整合、加工利用、评价综合各种信息,使得学习者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后仍可以继续进行自我学习。

  计算机网络为新型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计算机网络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即时分享学习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在资源型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资源代替传统的课本,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则充当激励者和促进者。学习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励学习者主动探索、研究的兴趣,教师为学习者创设学习的情景、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学习者是一个信息搜寻者和发现者,他们需要通过广泛的各种学习资源中实际调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中相关信息的资料的查找、利用,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文化技能。

  2.协作式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作在特定的群体环境中由群体成员协同合作完成,人们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明显地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特征。随着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大量的学习场合,如学习高级的认知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情感态度等目标时,更多地依赖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群体动力。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个人和小组最大化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3]采取协作式教学,有利于把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较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与高级认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相关的学习目标,在营造群体学习气氛中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协同合作的协同效应。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协商、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远距离协作等。协商是指小组成员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协商,最终达成一致。竞争指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辩论则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合作是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问题解决是学习者借助于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以报告、展示、汇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设计指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给出的设计任务。角色扮演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进行判别和分析。远距离协作模式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即时性来开展学习活动。

  3.探究性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开展探索、研究,这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具有学习情境愉悦性、学习内容开放性、学习方法多样化、学习模式自主性的特征。

  愉悦性。探究性教学重视主体性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其教学情境生动、形象、直观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使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即时即地的进行。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有利于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开放性。即开放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探究性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jishulw/8175.html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之教师在创新智能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下一篇:中国核心期刊目录探索高中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