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三高四点创优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4   |  所属分类:历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初中历史课堂要实现创优历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教师要做到“三高四点”。“三高”是指“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而“三高”要实现落地,需要建立在分析学情、详实备课、课后反思、提升专业素养“四点”上。

三高四点创优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学情;备课;反思;专业素养

  实现历史课堂的创优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历史教师的共同追求。三高“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高立意”就是在教学设计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主旨,深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思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研究,善于质疑,敢于批判;“高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历史教学课堂,既对教师的历史专业水平提出了高标准,又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技巧提出了高标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砥砺教师的业务成长。而“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要实现落地,需要建立在分析学情、详实备课、课后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四点”上。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创优历史教学的着眼点

  教学以学为本,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首先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学一节课有45分钟,实际上学生平均注意力最多集中30分钟,因此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太满。把重点和难点知识放在课堂前段和后段,变化形式要多。课堂中段记忆易于遗忘,可设计比较有趣味的活动或者简单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做到张弛有度。学生采用“听”的方式掌握的知识只有10%,采用“说”的方式掌握的知识升到70%,采用“做”的方式效率最高,达到90%。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讲课堂观察时曾展示了一个数学组的评课“底线”,其中一条为“教师说话时间不得超过2/3课时。”“看了就忘,听了就明白,做了就理解”,历史学科要向理科学习,尽量避免老师一讲到底,讲练结合是最好的方式。教师的水平要体现在能够将自身对学科知识、能力及学科理解,设计成为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有足够的自主发展的学习活动。泉州七中吴彦汝老师在南安实验中学授课《先进的科技技术》是对“创优历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理念最好的一次阐释。吴老师用“导学练”方式,先复习练习检测上节课掌握情况,接下来猜谜语“纸”,利用身边的书本、面巾纸、纸币促发学生对纸张作用的认识。5分钟完成学案自主预习。新课也不是一讲到底,而是引用中考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为了防止学生课堂中段产生疲惫,吴老师安排有趣的活动。活动一:造纸流程。教师提前把造纸流程写在彩纸上,打乱顺序,随机请8个同学上台排序,学生参与度、积极性高;活动二:医馆竞争。吴老师把全班4组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属张仲景医馆、华佗医馆。有“阑尾炎、消化不良、失眠、窒息”四种病人,不同医馆阐述本医馆优势和医疗方案,吸引病人来自己医馆治病。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激烈竞争;活动三:广告竞赛。假设你是穿越到东汉时期的一位博士,请你选择一项最有投资力度的科技文化成果,设计一段广告词。学生畅所欲言,吴老师抽查5个学生展示。吴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足够的自主发展的学习活动,课堂精彩纷呈,让听课的师生如痴如醉。这是平时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的准确把握,才会有这么精彩的课堂。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创优历史教学的关键点

  课堂这场大戏要精彩,剧本是关键。如何提高剧本质量?笔者认为应从“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三个方面提高备课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高立意”,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主旨,深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线索清晰,知识全面。仍然举南安实验中学承办的“同课异构”七上《先进的科技技术》为例。另一名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历史剧:两个医生,开药翻阅医书《伤寒杂病论》、手术喝麻沸散、纸包草药、算盘结账。听课的师生都也兴趣盎然。但课后点评时,该老师提出,设计这个历史剧的原因是本课的三个知识点:造纸术、医学成就、数学成就没有内在联系。在场的陈照星校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们都归属于大背景———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度,遵循量力性原则,难度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作答,才能实现“高互动”。对于成就优秀的学生,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他们就懒得搭理老师,难以互动。所以,老师提问也需技巧,提的都是一眼就看透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老师可以还原历史争议,让学生参与。如澶渊之盟该不该签订,可以分正方认为澶渊之盟是辽宋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宋朝及时签订条约是一个明智之举,澶渊之盟保障了双方比较长久的和平;反方认为澶渊之盟丧权辱国,是宋朝软弱造成的。史学界争议过的也可以让学生辩论,如岳飞是抗金英雄,还是民族英雄。在课堂上让学生辩一辩,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议一议,锻炼求异思维。这样课堂的“高思辨”就达到了。此外,备课的时候准备教具也很重要,除了常见的多媒体教学外,人工手动教具的使用,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教学效果更佳。如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字、文物仿制品、自己画的历史地图、学生作品、习题答案等。有了这些教具,上课形象生动,节省时间,提高了上课效率。例如在授课《清明上河图》时,因为课文图片受版面的限制,支离破碎,没有连贯性。特意找了一幅缩小的仿制品给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回答思考题到位,提出的看法独特,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三、善于课后反思,是创优历史教学的落实点

  课前备课,是战前演练;课后反思,是战后复盘,是二次备课。一次次的“磨课”是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的重要法宝。如对于教学建议的辩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笔者开始让学生直接看题辩论,学生张口结舌,响应者寥寥无几。是曲高和寡吗?还是学生能力太差?经过课后询问学生才知道,他们根本不知道辩论是什么,也不知道辩论的方法、技巧。基于此,下次课,将辩论双方的论证直接书写展示在课件上:正方观点: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没有唐太宗就没有“贞观之治”;反方观点:唐初盛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唐太宗也照样有“贞观之治”。然后,示范辩论方式、方法、程序等,学生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与技巧。之后学生做出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进而进一步辩证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提出正方和反方的观点都有偏颇,但学生在明辨是非中不仅学习到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对探明历史真相更加兴趣。之后,在授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辩论澶渊之盟是丧权辱国,是宋朝软弱所致,还是宋辽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宋朝及时签订和约是一个明智之举,澶渊之盟保障了双方比较长久的和平,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辩论了。教师最大的“烦恼”同时也是最大的乐趣:不知道明天的课堂会出现什么突发事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思想敏锐、想象丰富。再充分详实的备课也无法完全对得上他们的节奏。从这个角度上讲,没有一节课是绝对完美的!而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通过复盘、反思,就可以对本节课的得失做出正确的评价,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一次次的复盘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反思中扬长避短,课堂驾驭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成为让自己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的好教师。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创优历史教学的支撑点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学生对历史老师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史学科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做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听课评课,多问多想,多向同行请教,博采众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扩展眼界、挖掘潜能,不断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摄取专业学科知识,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学科网”等作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发挥云平台优势,将自己历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与各地众多同道之人交流分享,多渠道、多途径地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三高四点”历史教学法是基于新课改基础作出的尝试性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灌肠式”的被动学习,同时也让授课教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吴羽.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思考、探索与实践[J].安顺师范高科专科学校学报,2005(4):45-48.

  [2]吴洋.人物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28):206.

  [3]李卿.试论当前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1(7):57-63.

  [4]陈崎.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5]何凡.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教育目标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1(2):55-57.

  [6]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5)

  作者:林宏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shilw/22475.html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永济桥碑记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