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永济桥碑记历史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21-01-09   |  所属分类:历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文章对《永济桥碑记》进行全文考证和翻译释义,深入分析、解读碑记全文及涉及的历史人物、时间,结合《蒙化府志》《巍山县志》等方志分析评价张烈文博学古今,为官清廉、善施于民。分析评价李元阳晚年的文学创作风格彰显“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的特点,通过以上二人突显出《永济桥碑记》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补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永济桥碑记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永济桥碑记;李元阳;张烈文;历史文化

  笔者曾于2019年8月间撰写了《李元阳与永济桥》(以下简称“前文”)一文并有幸被同年9月的《云南档案》杂志刊用,“前文”介绍了被后世称为“古代木构桥梁建筑的典范”、第七批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结构特点,同时还重点挖掘了明代著名学者、“史上白族第一文人”李元阳与永济桥的历史渊源关系。“前文”发表后,一个念头萦绕笔者心头,碑记的内容是什么,史上白族第一文人李元阳会在这长不过16米的永济桥上留下什么文字以彰显其文章价值?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重点是对永济桥桥头山墙内李元阳撰书的《永济桥碑记》的逐句逐字研究、考据,管窥到了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始建永济桥时近500年前的大理州巍山县经济社会情况乃至滇西茶马古道情况,亦通过深入研究碑文内容、行文造句特点等初步领略到李元阳个人的人文情怀和朴实无华的文风。碑记中对有为官员的赞许、对时事的针砭等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碑记中还涉及到诸位历史人物,如:薛希周(即碑记的主人公、时任蒙化府通判)、张烈文(明嘉靖进士)等,可以说此碑文是研究明代云南大理地区经济社会情况、茶马古道运输贸易情况、诸位历史人物重要的“实物档案”,尤其是历经近500年后能保存完整,且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可以说档案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化博物价值很高。碑记全文370余字,碑文书写、篆刻清秀俊朗,文字内容信息量大,涉及的特定历史人物和事件较多,本文在此抛砖引玉,先解读其碑记内容,其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另文再做研究。

  一、《永济桥碑记》原文释义

  笔者参考了《蒙化府志》《巍山县志》《巍山回族简史》等,结合自己对《永济桥碑记》的拓印、影音件,碑记全文如下:“蒙化甸头永济桥,府通判成都绊江薛君所建也。此桥于春冬可有可无,若夫百川灌河,流潦奔骤之时,顷刻之间,水深丈许。频年人马冒渡而死者不知其数,邮铺递文,戴星承命者往往阂阻,以此罹法网者,岁又不知其几矣。自有郡以来,孰究孰思。薛君莅任既两期月,政成化行。万历初元春,仍以桥事某于乡大夫晴湖张君(名烈文,字元焕),遂兴兹役。委仓使梁儒督发山木,五材既俱,首尾十月竣工。愚谓近代守令,但知计俸度日,任满而去。境内桥梁道路,大为民病,一切付之不问。乃薛君任为己事,捐俸廪,首倡义举,一时士民莫不感动,效工施财有差,而太学童瑜季昆其著也。呜呼,非有感人之素而能然乎。余居邻壤,闻行旅欢声,因买石识其岁月。此桥共费银玖拾两,其施舍一钱以上者,并列名氏于碑阴,庶几将来随坏随修,无替惠嘉之意云尔。薛君,名希周。赐进士知荆州府前翰林庶给事监察御史中溪居士八十老人李元阳书”碑文释义大致如下:蒙化府(当时巍山县域内设置蒙化府)坝子北边这座永济桥,是蒙化府通判成都泮江人士薛君组织募建的。这座桥,在春、冬季这样的枯水期的作用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但是进入到雨季,河上游的上百条河流洪水汇聚而下,洪水急速奔流,瞬间水深可达十余米,近年来有马帮冒险渡河,或溺水而死或被洪水冲走的人和马匹非常多,可以用无法计数形容,特别是官府的邮递和驿站人员,遇到紧急公务要披星戴月连日赶路送达紧急文书,却被洪水阻隔,未完成任务,由此而触犯法律的人员实在是太多。以上这些情况,历任地方官员都清楚,但没有哪位认真深入的思考解决的办法。薛君到蒙化府任通判不到两个月,逐步理顺政务、施政顺利,在施政伊始,于万历元年的春天,薛君与辞官回乡的乡大夫张烈文(字晴湖,蒙化府人)共同商议在永济河上建桥的事,商定后立即下令开始动工。安排仓使梁儒监督、选取上好山中的木材以备建桥用,各类材料很快准备好,前后只用了十个月就完工了。(永济桥建好距现在已有十年),而我(李元阳本人)悲叹近些年的地方官员,一心想着自己的俸禄工资,庸庸碌碌度日,最后任期结束后随即离任(没有给当地百姓做点实事),在蒙化府境内的桥梁、道路等大多不方便百姓通行,年久失修,当地百姓多有诟病,这些人均不关心过问。反观薛君把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工资,在他的带头下,当地乡绅、百姓均为其善举感动,虽然出钱出力有差别,但都纷纷投工投劳,出钱出力。啊,想必是只有薛君感人的义举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李元阳)居住在与永济桥毗邻的地方太和县(近大理市),听到过往的商旅行人的赞许,深得民心。修建此桥共花费白银九十两,哪怕有捐款一钱银子的人,也要将他的名字镌刻上,并以后随时维修、保护。上面讲到的薛君,名希周。赐进士知荆州府前翰林庶给事监察御史中溪居士八十老人李元阳撰写。

  二、碑文的历史价值———可从碑文管窥当时的历史人物

  通过笔者研究、考证,《永济桥碑记》中直接正面提及的历史人物至少有2位,一位是碑记的主人公、时任蒙化府通判的薛希周,他组织带领募建永济桥,并带头捐出个人俸禄工资;另一位是张烈文,蒙化府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曾经做过浙江嘉兴县令,河北保定知府等,在正史中多有提及,史上名望较重。本文重点讲解张烈文,《蒙化府志》记载:烈文,字元焕,别号晴湖。嘉靖癸卯科经元,癸丑科赐进士。初任浙江嘉兴县县令,有政绩,嘉民生祠祀之。升南京户部主事,转北直井泾兵备按察使司。崇祀乡贤。著有《百氏统要》《文海流奇》等书,梓行于世。建坊于里。张烈文初任为官即为浙江嘉兴县令,他深得民心,史书写到“百姓爱之,如赤子之恋慈母”,形容嘉兴县百姓对其的热爱、拥护,当地人为他建立“生祠”,“以展没世不忘之恩”,在《浙江省志》有《生祠记》一文可以得到印证,真实可信。在《生祠记》中,对张烈文的评价颇高,“(张烈文)业《礼记》,尤精于《易》,无书不读,卒能条悉其大义,家学有承。尤能以文学饬吏事,所辑有《百氏统要》《文海流奇》梓行于世。其学博通古今,故发于政事间,大小得宜,皆古人精神心术之蕴云。”,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张烈文饱读诗书,深入理解、通晓其精髓,学习和继承儒家学派的思想,尤其是善于用所学来治理整顿官吏,使他们勤于政事,张烈文著作有《百氏统要》《文海流奇》均在当时广泛印刷、发行、流传。他知识广泛、博学多识,因此处理各项政务十分得当,这都是他深入汲取古人思想精华所致。正是由于张烈文“博学通古今”,因此,《永济桥碑记》的主人公、时任蒙化府通判的薛希周主动登门拜访已回乡养老的乡大夫张烈文,向其请教修建永济桥的事宜,以希望获得支持,张烈文积极帮助、出谋划策,建桥的事很快就部署下去了,碑记这样写到“仍以桥事某于乡大夫晴湖张君(名烈文,字元焕),遂兴兹役”。这也是张烈文能“故发于政事间,大小得宜”处理各项政务十分得心应手的直接印证和体现。现在的巍山古城南诏街上恢复重建了蒙化府以来巍山县的进士坊,其中有张烈文的进士坊“皇明嘉靖进士北直径兵备道按察副使张烈文坊”,以彰当时的百姓对已辞官回乡,却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为民解难的乡贤张烈文的敬仰。

  三、碑文的文化价值———从碑文管窥李元阳晚年的行文创作风格

  李元阳是古代云南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和游记作家,他的人品学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与其同时代的“嘉靖八才子”之一任忠斋,就曾评价说:“中溪(李元阳号中溪)晚年之学,如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也”。而他的道德文章,又为后人景仰。笔者认为,其八十岁所撰的《永济桥碑记》是其晚年之学的又一代表作,晚年的李元阳强调“文有赋心”,脱去了汉代大赋不厌其烦的长篇铺叙、堆砌辞藻的恶习,而具有六朝抒情小赋清新明丽的特点。“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意思是文章要舍去过分的华丽辞藻,将文章的“神”(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聚集起来,文章创作回归到其原本的功能,不追求修饰、点缀。碑记中“若夫百川灌河,流潦奔骤之时,顷刻之间,水深丈许。”描写到雨季永济河湍急、四处奔流的洪水,水势涨得迅猛,顷刻之间便有十余米深。此外,碑记中“乃薛君任为己事,捐俸廪,首倡义举,一时士民莫不感动,效工施财有差,而太学童瑜季昆其著也。”描写薛希周带头募捐建桥,用“首倡义举”形容得贴切到位;“一时士民莫不感动,效工施财有差”来表达当时百姓积极响应,纷纷出工出力,文字虽朴实无华,但能从中领略到薛希周个人魅力,李元阳对这位地方官员的肯定溢于言表。“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意思是李元阳的文章清俊、有力,有爱憎分明的特点。碑记中“愚谓近代守令,但知计俸度日,任满而去。境内桥梁道路,大为民病,一切付之不问。”是一段议论内容,给人表达出的意向尤如大雪压下的青松,风骨傲然,挺立山间,敢于针砭时弊,不畏权贵。《永济桥碑记》篇幅短小仅370余字,却文辞清丽,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征。李元阳的游记宗法于柳宗元,且得其神髓,如果就其风格的瘦削、幽远,艺术上的融情于景、铺排收结来讲,李元阳的各类游记确实是霜清岁晏,如长松在壑,给人以瘦削、清远之感。碑记既记述了修建永济桥的缘由和修建经过,又有一段态度鲜明的议论文字“愚谓近代守令,但知计俸度日,......”可以说是李元阳各类游记中兼具游记叙事抒情功能和道德评价文章一体,二者相得益彰的一篇历史经典短文。本文全面系统解读和释义《永济桥碑记》,并深入挖掘与碑记密切有关的三位历史人物:碑记作者李元阳、碑记主人公修建永济桥的组织者薛希周、碑记中直接提及并推动修建永济桥有重大作用的历史名人张烈文,以上研究切入点和研究内容在历史档案领域或文博文化领域无可借鉴、参考的先例,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以加强对永济桥及其碑记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和研究,并助力于笔者在永建镇的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星高.《明代副使张烈文评价》.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9月.

  [2]马克伟.《古道名村东莲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3]张佐.《云南山水诗人李元阳》.大理日报,2014年8月27日.

  作者:王天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shilw/22582.html


    上一篇:三高四点创优历史教学
    下一篇:人文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