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林业经济职称论文发表对中国林业碳汇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4-05-24   |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关键词:林业经济职称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范文,中国林业,碳汇发展

  一、林业碳汇项目的国际背景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于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目前已有180多个缔约国,中国在1993 年成为缔约国之一(UNFCCC,2002)。公约于1994年3月开始生效,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COP),至今已召开过10次2003年12月在第9次COP上完成了清洁发展机制(CDM)中文说明规则谈判。规则对森林、造林、再造林、非持久性、碳计量期、小型碳汇项目等做了专门定义,通过了《CDM 造林项目活动的方式和程序》;2004年12月第10次COP进一步确定了小规模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简化方式和程序。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即将生效,CDM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受到各国的重视。

  尽管CDM 碳汇项目存在许多分歧,但2001 年第6 次COP 续会上达成的《波恩政治协议》已经使在CDM 机制下实施造林碳汇项目成为可能。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和机构为抢占市场和商机,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地点启动碳汇项目试点,这些活动在《京都议定书》产生之后更为活跃。由于附件I 国家可以通过碳汇项目完成20%的减排任务,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每年可通过造林碳汇项目完成约3500 万t 碳的减排额度,按10~15 美元/t 的市场价格计算,发达国家每年将在发展中国家投资3 亿~5 亿美元开展造林碳汇项目,多于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林业海外援助资金,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及非洲国家,也希望能通过造林碳汇项目为其林业和社区发展引入大量的国际资金。

  二、林业碳汇简介

  (一)林业碳汇相关对比概念

  1.碳汇与碳源。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词。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此外,工业生产、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大量工业二氧化碳集聚在空气中就造成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森林、湿地等植被可以快速、大量地吸收、汇聚和储存二氧化碳,称为碳汇。

  2.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而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

  (二)林业碳汇的理论基础

  1.森林碳汇功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CO2,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

  2.脱钩发展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从脱钩发展理论来看,林业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林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

  三、中国发展林业碳汇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发展林业碳汇的必要性

  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具有明显的低碳性,主要体现在森林强大的碳汇功能。但是,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灾或病虫害破坏后,会转变成为碳源,一方面被破坏的林木因腐解或燃烧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增加,从而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森林在遭受砍伐、火灾或病虫害破坏后,会导致林地裸露,森林土壤呼吸加快,使大量的有机碳以CO2形式从森林土壤这个巨大碳库里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促进气候变暖。

  此外,林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是碳源,特别是森林培育过程中施用化肥、土壤改良以及林产加工过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等。森林培育过程中施用化肥会加速森林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会导致大量CO2的损失;为促进林木生长,向森林土壤中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土壤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由此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林业生产活动也会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发展林业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实施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势

  1.林业碳汇项目起步早、资源优势强。中国的大规模造林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造林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截止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到4 666万hm2,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29.35%。最新公布的国家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报告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经由五年前第五次的16.55%提高到18.21%,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持续大规模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蓄积量、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它不仅大大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还将大大增加中国林业碳汇的总量,扩大中国碳排放空间,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7552.html


上一篇:林业经济评职论文发表林农对公益林投入意愿研究
下一篇:农业经济论文发表简述优质高产桃园建园和经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