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职称论文发表对中国林业碳汇发展分析(2)
2.交易成本低,竞争优势明显。中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地所有制形式,以国有和集体所有为主体,便于宏观调控和具体操作,实施规模造林、统一经营。而且可以较大幅度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因此更具竞争力。同时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三)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前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到2005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8亿亩,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之所以出现了净增长,主要就是由于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国家森林资源减少的结果。
目前,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减排中起带头作用。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在现有资源禀赋、工业技术体系和传统能源消费模式下,中国工业减排成本高、难度大,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未来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国家优势需要考虑争夺和赢取排放空间。因此,以林业生态建设换取拓展国家经济发展空间必将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之一。
四、中国碳汇林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忽视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试点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特别是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固碳)却被忽略了。面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障碍和专家的告诫,根据中国的现实,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应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2.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但就目前来看,中国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主要是由于改革滞后,长期忽视森林经营,导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缺乏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补偿金额低。国家目前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只有每亩5元,不能对保护森林产生有效的激励。二是补偿标准单一。不同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会存在差异,而目前国家单一的补偿标准难以适应实际情况。由于林业属于公益事业,植树造林所需投入很大,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但是多年来,这些生态效益没有被市场化,缺少最低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这已成为造林质与量的提高和森林管护的瓶颈,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4.缺乏碳汇林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目前,中国对碳汇林业的科学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许多相关领域(比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其动态变化、自然灾害对森林碳库变化的影响、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和模型、不同区域和不同树种碳吸收速率的比较、木材产品的储碳能力、森林经营管理及采伐作业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途径以及森林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比较等)的研究准备不够;碳汇林业方面的专家和人才队伍也很匮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75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