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女性劳动双重负担的中日比较

发布时间:2015-08-10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编辑介绍站内社会学优秀杂志:社会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Socjology,简称CJS)1981年创刊,由上海大学主办,是1979年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学学科后最早创办的社会学专业期刊。自2005年改版以来,秉承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并重、社会关怀与学术探索结合的办刊方向,关注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重视推进规范性学术制度的建设,努力搭建中外社会学者之间、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学术对话的平台。

【摘要】女性是重要的劳动力,同时又承担家庭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既发挥女性作用,又减轻女性的工作、家庭双重负担,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劳动科学的角度,就中日两国女性劳动的现状、相关法律和问题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女性劳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性劳动,中日,双重负担,健康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提倡“男女平等”,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妇女的就业机会,努力改善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根据政府统计,至2004年底我国女性就业人数约为3.37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8%。但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深入,出现了女性就业难、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大等问题,感到身心疲劳的女性越来越多。为了减轻女性的工作、家庭两重负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有必要对女性劳动的方式进行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女性劳动虽然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有很大区别,但传统文化背景又有相似之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劳动科学的角度,就中日两国女性劳动的现状、相关法律和问题点进行比较,对我国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顾提出探索性建议。

1 女性劳动的现状

1.1 日本女性劳动的现状

1.1.1 劳动力人口、就业者、雇用者的状况[1]: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的结果,2006年女性就业人数为2277万,占就业总人数的41.6%。从行业类别看,“批发、零售业”最多,占女性就业总人数22.0%,接下来是医疗福祉、服务业和制造业。从职业看,“事务工作者”最多,占女性就业者总数的31.2%;接下来是“专门性、技术性职业从事者”、“服务业从事者”等。从雇佣形态看,长期雇用为1763万人,占女性雇用者总数的78.1%,临时雇用为437万人占19.4%。

1.1.2 劳动条件的状况: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薪金构造基本统计调查》的结果,以男性薪金为100.0的话,2006年女性一般劳动者的所定内给与额为65.9。男女间的工资差别,主要是由于工龄、学历构成、职务、职称、劳动时间等男女差异造成的。

1.2 中国女性劳动的现状:

根据2005年国务院的统计,2004年底城乡女性就业人数约为3.37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8%;全国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数为4227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38.1%。女性的就业范围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广泛分布。近年来,中国妇女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有所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速见缓,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计算机、通讯、金融、保险等高新技术领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主创业的女性增多,以中小企业家为主的女企业家已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左右。

2 女性劳动的相关法规

2.1 日本女性劳动的相关法律[2]:日本关于女子平等和劳动保护的法规如下:

(1)《劳动基准法》(1947年):日本的《劳动基准法》是按宪法精神制定的劳动的基本法律。全条文由13章,计121条构成。

(2)《关于在雇佣领域确保男女均等机会以及待遇等的法律》:全条文由4章,计28条构成。

(3)《关于育儿休业、看护休假等进行育儿或家族看护劳动者的福利的法律》(1999年施行)共6章、计58条,规定了“育儿休假”、“看护休假”、“深夜业的限制”等条例。

(4)《关于短时间劳动者雇佣管理改善等的法律》(1993年施行),规定了女性作为短时间劳动者时的雇佣方法等。

2.2 中国女性劳动的相关法规:在我国一贯重视女性的就业平等和女性劳动保护。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10月1日施行)等法律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权利。另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9月1日施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1990年1月实行)、《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1993年11月施行)等对女职工的劳动卫生保护作了具体规定。

3 女性劳动的问题点

3.1 日本女性劳动的问题点:日本女性劳动的主要问题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劳动力率曲线呈M字型。日本在二战后,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雇佣模式。大多数女性在结婚、生育期辞职,因此25~39岁劳动力率下降,特别是30~34岁离职率达到高峰,育儿告一段落后的40岁开始多数女性重新又回到劳动市场。所以,日本女性的年龄阶级别劳动力率曲线呈M字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4856.html


上一篇: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下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对艾滋病群体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