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论文发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2)
(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诉求及企业的回应
1.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诉求。针对大学生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期望,调查结果显示,有61.45%的学生希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其余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参加社会实践原因的统计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加人生阅历、提前适应工作、提高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7%、20.5%、17.1%和15.4%,有75.6%的学生十分希望可以借助社会实践的形式提升自我,锻炼自我,同时提前熟悉工作。针对大学生希望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怎样的锻炼的数据统计,有18.8%的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有15.9%的学生希望了解社会工作;14.9%的学生希望学习处理人际关系;14.4%的学生希望提高所学专业水平。根据以上3方面的数据统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目的可以总结为:其一,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其二,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素质;其三,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积累经验。另外,在对实践地的食宿条件的要求中,有88%的学生希望实践地有食宿条件,其中有28.2%的学生要求有免费的食宿,但是也有20.6%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提供某一方面的条件,仅12%的学生表示没有任何要求。在对实践岗位的工资待遇要求方面,只有12.1%的学生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57.1%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工资待遇就可以接受,也有30.8%的学生表示可以没有工资。就总体而言,学生对实践的工资要求比较低。在对实践地的地理位置的要求中,有14.1%的学生要求在发达地区的市中心;14.5%的学生要求在市中心;有26.7%的学生要求在发达地区;44.7%的大学生对地理位置没有要求。在对实践时间的要求中,希望整个社会实践持续1个月的学生占44.4%,有78.6%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也希望得到短期(如1个星期)的实践机会。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对食宿条件有一定要求,对实践的工资要求一般;对实践地的地理位置的要求大多数希望在繁华地区;而对实践时间的长度要求也主要集中在1周和1个月之间。2.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主要会以学生的专业和特长作为安排工作的依据,其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2.63%。而对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企业则对学生要求较少,仅占17.25%。在资金专项方面,有43.57%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视情况决定是否投入,有20.76%的用人单位有专项资金投入,而有13.16%的用人单位表示会在资金周转相对顺畅的时候有,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的用人单位只有11.70%,还有10.82%的用人单位选择了不清楚。在食宿条件方面,只有25.44%的用人单位没有提供食宿,其他用人单位至少会提供一方面的条件,但是有14.04%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大学生自己缴纳一定费用。在实践时间长度上,企业与大学生的期望有较大不同。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有较连贯的实践期,36.1%的企业希望持续1个月,希望实践维持1个假期的企业只有8.3%,而希望实践时间1个星期的企业为34.2%,可见,在实践时间方面,学生和企业分差较大。3.诉求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整理,可以得出:学生对实践的食宿条件和工资有一定要求;但是对实践地地理位置的要求则显得没那么重要;在对实践时间的长度需求上也主要集中在1周和1个月之间。而对于用人单位,主要会以学生的专业和特长为安排工作的依据;在资金方面,用人单位有一定投入;在食宿条件上,用人单位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实践时间长度上企业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不同,这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能够与企业建立持久的合作,方便企业展开工作以及实习培训的投入。而企业也可以考虑适当分解某些工作,通过分段安排来满足学生实践时间要求。
四、广东省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广东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综合性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关注度高,无论从资金投入、重视程度、制度建设还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了解度,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在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仍存在着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例如调查中还有18.78%的高校没有考虑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有8.87%的高校关于社会实践方面的制度建设正在摸索阶段,有10.41%的高校则没有设立专项资金。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目的、重要性等认识模糊。其中有10.3%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机是增加自己额外收入,有3.0%的大学生只是因为学校安排了社会实践;有12.1%的大学生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有14.1%的大学生要求在发达地区的市中心。3.需求导向坚持不够,建设方向不明确。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需求的满足程度仍有一定欠缺,而且和高校合作的单位较少,参与度较低。此外,有不少基地设立后利用率低,所谓实践基地名存实亡,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合作流于形式。4.管理模式不健全。社会实践基地的专业性不高,很多社会实践基地只是让大学生在实践基地随便工作几天,然后盖章完事,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技能进行实践安排。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52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