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喀斯特地区干旱问题的探讨
摘要:喀斯特地貌地区水容易下渗,地表蓄水性能弱 ,容易造成地表干旱,因此,比周边地区更容易形成干旱灾害。本文针对西南地区2009年大旱暴露出该区严重的工程性缺水这一严峻现实,提出应站在实现人民脱贫致富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岩溶地区地下水利用的建议,尤其是应考虑建立岩溶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及其应急供水保障系统,以应对特大干旱灾害。
关键词:地下水;干旱;探讨
Abstract: The karst landform areas to water infiltration, surface water storage weak performance, easy to cause the surface drought, therefore, more likely to form tha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drought disaster.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outhwest 2009 exposed the severe drought during the serious GongChengXing water shortage this severe reality,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st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ch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recove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ociety gene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eight, strengthen the suggestion of groundwater in karst region, especially should consider creating karst groundwater water source and its spare for the emergency water supply security system, in order to deal with droughts disaster.
Keywords: groundwater; Drought; explore
中图分类号:U41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的类型与分布规律
西南地区的岩溶以贵州高原为中心,包括了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广东、湖北、四川和重庆等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岩溶面积共计78万km?,聚居有4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亿多人,岩溶地层以泥盆系、二叠系及中下三叠系碳酸盐岩为主,总厚度可达(3 000~10000)m。由于气候湿热、降水丰沛,岩溶作用强烈,溶孔、溶隙、溶洞及暗河水系十分发育,岩溶地区地表水常漏失为岩溶地下水,地表水则主要分布在深切的河谷地区,而居民地和土地分布在岩溶高原面,形成水土资源不相配套的现象,尤其是云贵高原,岩溶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西南地区生产、生活的主要用水水源之一。
岩溶水按岩溶发育特点可以划分为溶洞管道水、裂隙溶洞水和裂隙孔洞水。溶洞管道水以树枝状或单枝状的地下河系为代表,广泛地分布在滇东、黔南、黔西、桂中和桂西等地区;裂隙溶洞水多以岩溶大泉、岩溶潭(湖)等形式为表征;裂隙孔洞水又是以小规模泉、泉群为主要排泄方式,少见地下河。
岩溶水按地貌形态可以划分为峰林平原型、河谷深切型和溶蚀高原型三种。峰林平原型主要分布在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地带,是我国岩溶发育最强烈、岩溶水最丰富的地区,地貌以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为主;河谷深切型岩溶水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高山峡谷地区,是我国岩溶强烈发育地区之一, 地貌上以山垄脊槽谷、丘陵洼地、峰丛洼地和季节性河流与短途伏流发育;溶蚀高原型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地区,地貌以峰丛洼地和断陷盆地、石林和石芽等为主要特征。
除以上三种外,云贵高原上还分布着裸露型岩溶水。这种类型的岩溶水基本分布在侵蚀基准面以上,并以泉和暗河的形式向外排泄,又可划分为两个亚类:①表层岩溶水系统,一般表现为局部的、分散的表层泉,汇水面积小,但数量多,不少是季节性泉。对严重缺水的广大石山地区而言,开发利用表层泉,对解决广大农村的用水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层岩溶泉大部分属风化裂隙带下降泉,风化带的厚度一般为(2~30) m,其中(2~10 )m 最为发育。②浅层岩溶水系统,主要由溶隙、溶洞及管道等多介质构成的暗河系统。在石山地区一般埋藏深度在(50~300) m 不等,汇水面积大,流量也比较大,大部分在河谷排出,是西南岩溶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覆盖型浅层岩溶水系统一般在岩溶含水层之上,覆盖在(10~30)m厚和第四系潜水含水层之间,两者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岩溶含水层一般岩溶化程度高,常构成网状溶隙系统,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强,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是城镇供水的重要供水水源,主要分布在广西地区。埋藏型深层岩溶水系统常分布在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内,岩溶含水层埋藏在相对隔水的第三系或白垩系之下,其厚度一般为(100~500)m,地区差异很大。如果厚度大于500 m,则不利于开采,而且水质可能变坏,或温度升高为热水。例如四川盆地白垩、侏罗系之下的三叠系水深部岩溶水,基本上以盐卤水为主,所以,深埋型岩溶水补给条件和开采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就很低。
二、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岩溶地区水资源特点
西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1100mm 以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特殊,造成水资源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匀,可利用的水资源不足。原因在于:①地形陡峭、切割深、高差大、岩溶发育、土层薄、植被少、水涵养能力低,导致山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②降水主要分布在(5-9 )月,占全年降水的(60%~70%),常形成夏季洪涝、冬春干旱;③地理条件特殊,土地和居民零散分布,无条件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造成工程性缺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uililw/46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