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无负压供水与城市供水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水力: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由于\"四新\"的不断出现,当前二次供水行业也不是很平静。比如近年来出现的以\"无负压\"技术为核心的供水方式,在供水行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管\"四新\"还是\"四多\",应该说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总归是好事。作为我们城市供水的大任务来说,就是如何协调这二者的统一,为整个民生的供水提供坚实的保证。

关键词:无负压供水;城市供水;现代;协调

关于城市的供水,从宏观上说包括:水源地的取水、一次输水、水厂处理、二次配水以及小区内建筑的二次加压供水,从城市供水的微观角度考虑,本文只讨论供水企业的市政二次配水和小区内建筑的二次加压供水,这些是在社会焦点之上并且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水。

业内已经有不少人对城市市区内的管网供水和小区里的楼宇二次加压供水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包括水质、水量、水压、控制、安全供水、能耗分析等等,但由于这两个方面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单位)来建设、运行、管理,所以很少有人同时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协同考虑。而这二者恰恰是组成现代城市供水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市区管网供水和建筑二次加压供水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于市政供水,我国各地一般有自己的水务部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并对当地的供水事务进行了各种规定来保证供水的安全有序进行。由于发展时间已经比较长,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因此一般城镇供水是一种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包括技术、人员、组织、材料、设备、管理等等。而对于小区当中用于建筑的二次加压供水,近年来由于不断有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而引发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对于市政供水和二次加压供水,本文又将重点放在后者。

由于\"四新\"的不断出现,当前二次供水行业也不是很平静。比如近年来出现的以\"无负压\"技术为核心的供水方式,在供水行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管\"四新\"还是\"四多\",应该说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总归是好事。我们就是要考察它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是否符合城市供水的总体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技术、产品在各个地区、项目上的不断使用,后期管理经验的不断总结,我们基本上可以理清城市市政供水和小区二次加压供水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我们城市供水的大任务来说,就是如何协调这二者的统一,为整个民生的供水提供坚实的保证。

我们具体看一下当前小区二次加压供水当中的无负压供水方式。无负压给水设备的研制成功并引入市场弥补了传统供水方式的不足。早期由于供水系统的法规要求和管理者的观念滞后,无负压产品自国内出现以来一直没能得到推广。我国《城市供水条例》中曾明确规定:\"禁止在城市管网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直到本世纪头几年,随着北京等地不断地摸索、试行,城市供水管网上禁用无负压设备的坚冰才刚刚开始融化。加之这种设备在节能、节水、节地、节省建设资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骤然升温。

我们知道无负压供水系统有如下的传统供水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设备投资省,占地面积小,无需修建蓄水池或水箱,也不需设置大型气压罐,一节省了投资,充分利用了自来水管网初始的供水压力,加压泵选型可以减小,设备投资减少。二节约了系统占地面积,充分利用节约的土地、建筑面积,提高地产利用率。

(2)卫生无污染,供水系统从自来水管网至用户水龙头为全密封结构,污染物不会进入系统;稳流罐带空气过滤器,过流部件全部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作,不对用户用水水质产生污染,设备前口带倒流防止器,亦不会对供水管网产生回污染。运行低频低噪,无噪声的污染。

(3)节能效果显著,设备直接与自来水管网串接,在自来水厂一次供水管网压力的基础上叠加所需的压力,差多少,补多少,能充分利用管网的余压;电机功率小,还是变频运行。用水低峰期甚至会停机,节能效果显著,与传统给水设备比,节能达30%~60%。

(4)安装简便,无负压叠压供水设备为成套供应用户,现场只需联接进出水管,施工周期短,安装简单。

(5)运行成本低,由于加压泵的选型较小,电机功率小,而且可采用多泵关联供水,在用水低峰期可直接利用气压罐保压,因此,设备运行过程中能耗非常低,降低了运行成本。

(6)管理维护简便,无负压叠压供水设备为微机全自动控制变频调速运行,具有完善的故障检测、诊断和报警功能,使得设备的管理维护异常简便且无需定期清洗。

尽管无负压供水设备企业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它在相关标准以及技术环节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1)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设备,技术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应用条件也有待于市政供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2)也是更为关键一点,整个行业无国家统一标准,各企业都按自己的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无负压设备生产企业已从五、六年前的十余家猛增到近千家。这些企业规模大小不等,技术与售后服务也千差万别,大的资产上亿元,拥有先进的数字化生产线,小的只有十几人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要素贫乏,抛开技术因素不谈,其产品的质量可能天壤之别。仅是如何使产品不产生负压一项,各企业使用的方法、采用的元器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和控制方式就各有不同,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uililw/4778.html


上一篇:“三检制”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时期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