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08-06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乡土文学的原本源于上世界20年代鲁迅的《故乡》,直至现在详图文学的发展仍然很繁盛,出现了众多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以朴素和亲切的语言,描述着农村发生的重大变革。文学就有跨时代性,而今对于乡土文学理论问题又产生了新的讨论。在国家级期刊投稿中,小编发现了这篇很有意思的论文。

  [摘要] 乡土文学理论涉及乡土文学的基本要素,即乡土文学的基本立场、乡土文学题材范围,以及作者与乡土世界的情感关系,这些基本要素应该是乡土文学理论的共同基石,并构成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精神和品格。

  [关键词] 乡土文学理论,乡土文学的基本要素,思考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分歧,这种基于不同立场、不同学术背景、政治背景的分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新时期乃至后新时期,学界对于“乡土文学”理解的分歧仍在继续。

  当下学界谈论的乡土文学有多个不同内涵,一个可以说是“经典乡土文学”,其内涵和外延都有较为明确的界限,那就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界说的“乡土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鲁迅在这篇影响深远的历史文献中所提及的乡土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整理、开掘与阐释。鲁迅对“乡土文学”所作的定义是到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乡土文学理论,然而也最容易产生歧义,围绕鲁迅的理论观点可以说是聚讼纷纭,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鲁迅理论思想的精髓,有个别学者过于拘泥于鲁迅所提及的作家作品,而没有很好地掌握鲁迅理论观点的精神,这种研究方法已为大多数学者所不取:“乡土文学”的另一个所指是根据鲁迅、茅盾、周作人等人的有关理论思想,对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有关作品的概括和归类,其中30、40年代的作品,无论是鲁迅、茅盾还是周作人,都很少直接以“乡土文学”来命名,也没有从“乡土文学”的视角来品评作品,但后世学者的研究立场、方法和尺度都是源自20世纪初期鲁迅等的有关论述;“乡土文学”的第三个所指是基于“乡土”即“地方”的观点,把所有的“地方文学”都归为“乡土文学”,大都市自然也是“地方”,“都市文学”也是“乡土文学”,这种观点最大的失误是没有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考察“乡土文学”产生的历史原由及其审美属性;“乡土文学”的第四个所指是针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在思想性和审美性方面承续了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的某些重要特征的小说文本,学界多以“新乡土小说”名之。以上仅就大陆学界对“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解作简单的分析,台湾对于“乡土文学”的理解要复杂得多,涉及民族性与现代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里不拟讨论。

  当下的分歧不可能是20世纪20、30年代学界分歧的重演或重现,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政治文化环境都促使作家、理论家赋予乡土文学及其理论以新的内涵,然而,乡土文学新的内涵也并非与历史上的分歧完全无涉,如果不从分歧的源头出发,重新考察乡土文学的概念、理论,就很难对当代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作出明确的判断。我们认为,在使用“乡土文学”这个概念时,既不能寻章摘句。也不应异想天开,空穴来风,而应该从“乡土文学”理论与创作发轫之时的思想倾向、美学属性出发,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特征。从中总结出“乡土文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并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乡土文学”的概念。

  宏观地考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不难看出,由于时代环境的特殊性,理论的时效性、导向性、简明性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因而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也不可能产生西方那样体系完整的理论,乡土文学理论也是如此,往往是以三言两语,点到即止的方式呈现的。虽然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但正是这些片言只语式的理论主张曾经引导了某个流派、甚至某个历史时段的乡土文学创作,理论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而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乡土文学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这一独特的价值追求使之既有别于传统,又有别于西方,凝聚了中国理论家、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学语境下的独特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接触之后产生的,此前,主宰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还是传统的封建意识、观念、道德,西方社会的现代观念,尤其是关于“人”和“人性”的观念进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大都感受并接受了这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现代观念,同时,传统士子家国天下的理想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情怀,因此,他们思考民族、国家、社会、个人与人生的视角必然是现代的国家意识和人生观念,在描写、表现故乡人生时。因为有了西方现代观念的参照,往往批判甚于赞美,逃离甚于眷恋,然而,作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故乡闭塞、保守、不合理的人生有所改变,在批判与逃离中又常常伴有赞美和眷恋之情,种种矛盾心态都呈现在文本中,为后人解读文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导致某些作家的思想倾向被指为反现代性的,其实,深入透视那些充满矛盾的、含混的文本,没有一个乡土作家是反现代性的,恰恰相反,现代视野是乡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自2。世纪之初至今,中国乡土文学的发轫、发展及繁荣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追求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古老国度来说,中国现代化需要最迫切、难度最大的无疑是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在清王朝宣告结束以前,中国广大农村基本上是以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生存方式以求得种族的繁衍,然而,令人奇怪而又理所当然的是,在这样一种类似于自生自灭的生活圈里,封建思想却蔓延得最为广泛,封建统治也最为稳定。贫乏的物质、低下的生产力、封闭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历经千百年禁锢而被压抑、被泯灭的个性要求,致使农村形成了极具惰性的文化逻辑,因而,揭示农民病苦,唤醒民众,引导农民,就成为中国新文学延续至今的重大主题之一,而这一重大主题主要是由中国新文学中的乡土文学所承担的。因此,追求现代性不仅是那个时代作家的使命,也是当时整个知识界的共同使命。作家们的现代性追求落实到与之血脉相连的乡土上,就是乡土世界的现代化呼唤,换言之,在描写乡土故事或表现乡土人生时,作家们是以现代情怀来打量、思考、讲述乡土世界的喜怒哀乐的,鲁迅在为白莽诗集《孩儿塔》听作的序里就很鲜明地表明了这种价值取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4825.html


上一篇:反思历史题材小说的内容
下一篇:文化产业期刊传统文化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