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反思历史题材小说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5-07-31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市场上,历史类题材小说逐渐多了起来,这本应是一件好事,因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启发教育现代人。但是小说中有很多内容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小编在文学期刊稿约过程中,见到过不少类似这样的题材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对社会有利有弊,我们作者以后在写作中应该注意。

【内容提要】新时期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与道德的艺术性思考中,许多历史小说作家采用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的双重视角,从文化的高度观照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历史画卷,塑造出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在近20年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所谓“零度情感”的叙述姿态和对大量丑恶社会现象的描写。这类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全面进入市场社会,作家仍应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家的社会良心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时时顾及的。

【关 键 词】历史题材小说/道德判断/历史判断/社会效果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调整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以,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我们考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的道德因素时,不仅要审视这些小说中的道德内涵,还要审视作家是持怎样的道德观来看待与表现历史生活的,我们特别关注二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小说作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观念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的两难选择

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物质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活观念也与此前的日子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用一二百年后的眼光看今天的中国,我们会发现,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中,这种转型,不仅使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化,而且推动着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改革开放犹如飞流直下的激流,冲击着五千年农业文明,传统的道德、信仰、习俗和精神生活受到严重挑战。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当新事物降临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我们抛弃旧事物时,又可能泼脏水连带扔掉了婴儿。旧的道德、信仰、习俗等等受到冲击时,并没有新的精神现象可以现成地取而代之,更有甚者,旧时代的一些精神糟粕会沉渣泛起,填补精神世界失衡出现的真空。所谓信仰危机,所谓精神价值危机,正是对转型期社会文化无序状态的一种恰当的概括。

我们的许多作家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国强民富,仓廪实,衣食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终于基本实现,对这样的历史进步不支持、不赞颂,显然不是一个正直的文学家的公正姿态;但是,对当前的人文精神流失、道德秩序混乱、人际关系虚伪、精神信仰缺席的现象视而不见,也是对号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学家的社会职责的亵渎。这种复杂的心情,或公开或隐晦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造成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景观。在现实题材的小说中,因偏重的角度不同,作家们大致可分成两大阵营。

第一类作家,基本持历史进步观,他们比较侧重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欢呼社会进步,对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深恶痛绝,以笔为枪,口诛笔伐,必欲赶尽杀绝而快之。新时期以来风行一时的反封建题材小说和改革小说如《陈焕生上城》、《爬满青藤的小屋》、《井》、《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第二类作家则对这种“历史的进步”持怀疑的态度,他们更注意这种进步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一批小说相继发表,作品的主题或多或少包含着对传统美德失落的惆怅乃至愤怒。也有的小说直接描写和歌颂传统道德,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岁寒三友》,郑义的《远村》、《老井》等,都可归入这一类。

我们如果把前一类小说称之为坚持历史判断的作家,后一类小说家可称为坚持道德判断的小说家。前一类作家坚持以是否推动历史进步为评价人物或事件的惟一标准,他们信奉老黑格尔那句“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著名格言。后一类作家相对于物质层面来说,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任何道德、习俗、文化层面的退化,都令他们不能忍受。这两类小说,对立而又和谐地存在于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坛中,它们代表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与道德的艺术性思考。

与现实题材的小说一样,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思考。湖北作家杨书案可以说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第一类作家的代表。他著有《九月菊》、《长安恨》、《秦娥忆》等近十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其中,《孔子》、《老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作家的写作用意很显然,就是想借用中国古代这两位著名的思想家的学说与事迹,来反衬世风日下的现实社会。杨书案是一个有强烈现实关怀的作家,对自己创作历史题材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这样说:“历史小说家并不是想钻到故纸堆里,而是关心着国家和民族,关心着现实,是现实的感觉逼着我们去写历史。”[1 ]这种观点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历史小说作家的想法。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作家完全站在传统道德的立场上来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情况并不多见,较多的倒是小说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历史进化论的立场来抒写历史,褒贬历史人物。如《李自成》、《星星草》、《戊戌喋血记》、《庚子风云》、《义和拳》、《大渡魂》、《白门柳》、《少年天子》、《曾国藩》、《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作品,都是从这样的基本历史哲学立场出发评价历史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4778.html


上一篇:文学论文发表废名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下一篇: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