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化产业期刊传统文化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8-21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文化产业期刊发表了传统文化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青少年的人格培养是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得以保存,学习儒家思想,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对待各种事物。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主张“仁、智、勇”,达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境界,而道家理想人格模式是“至人、神人、圣人”,达到“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的境界。儒道理想人格模式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它一方面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入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具有上善若水、淡泊超然的出世思想。

关键字:文化产业期刊,传统文化,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模式造就了大批具有人格魅力的先贤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典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理想人格模式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对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对人自身作了反思,并着手建构理想人格,“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自觉”[1],映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对理想人格模式的设计,这些传统理想人格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育。

1.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体现了入世思想,它关注社会人伦,直面现实

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智、勇’三者的统一,仁是泛爱人类,智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勇是勇敢强毅,兼重仁、智、勇,这是一个全面的人格理想。”[2]孔子强调以“仁”为首,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待人接物准则;《大学·礼记》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完善人格;孟子把理想人格划分为“大丈夫、圣人、神人”三个层次,主张现实的人应该追求“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与“外王”积极入世的人格。

除孔孟之道外,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韩愈的“五德”(仁、礼、信、义、智)等人格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都发生过积极作用。

2.道家理想人格模式体现了出世思想,它强调淡泊名利,超越世俗

道家推行避世自修,其最高典范是“真人”,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在对待外物上,如果贪图荣华富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必然背道而驰,离道而不能得道。庄子进一步把“真人”标准发挥为“齐万物,一死生”,逍遥无待,提出了“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的理想人格模式。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的主张,庄子“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的态度,构建了道家理想人格模式是“至人、神人、圣人”,体现了道家“实现精神彻底自由,忘名,忘利,忘我,超越世俗,求真与自然”的思想精髓,主张“人生无为,逍遥无待,行随俗而志清高,身处世而心遥远”,成为道家理想人格的写照。

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总体上是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但也有极少数个体存在悲观、冷漠、自私、嫉妒、偏激、焦虑等人格缺失问题,影响了其全面发展。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开放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对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1.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可以指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现实矛盾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正值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转型期,他们所受教育、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对激烈变化的形势,青少年学生往往迷茫不知所措。面对他们内心的纠结,教育工作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开导。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模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现实矛盾和冲突,引导大家更好地活在当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14950.html


上一篇: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问题
下一篇:文学作品哪个核心期刊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