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学理论论文发表论罗伟章的教育题材小说文学体现(2)

发布时间:2014-04-21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为了留住这些能为学校带来“巨大利益”的尖子生,学校对他们极为重视,甚至到了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的程度。倍受宠爱的尖子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享受到各种优待和特殊照顾,教室里的座位随便挑,吃饭有食堂专门开设的小灶,免去了排队的拥挤,而且饭菜既便宜又分量足、油水多。与此相反,那些数量更多的处在金字塔底层的普通班学生却不受重视,甚至还常常遭到学校的歧视和蔑视。在有些作品中还进一步揭示出一些学校为了留住尖子生而不惜牺牲教师的利益和尊严的可悲现象。

  如长篇小说《磨尖掐尖》中就描述在锦华中学尖子生殴打老师、辱骂老师的事时有发生,钱丽老师被尖子生打后只有温言相向、委曲求全,伤心的泪水独自往肚里咽;孙志刚老师因“冒犯”了尖子生而被学校贬为初中教师。罗伟章的这类教育问题小说深刻表明:追名逐利的功利化教育体制使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被当作神一样供着,他们在老师和其他学生面前趾高气扬、为所欲为,无形中伤害了老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从而造成更为深重的教育不公平。罗伟章的这些作品体现出一个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对基础教育现状的忧患意识与深刻反思

  二、有过从教经历的罗伟章敏锐地感知到市场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病象,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教育的神圣性遭到亵渎,畸形的教育体制在维护教育应具有的非功利性方面显得软弱无力,甚而进一步助长了教育的功利化。罗伟章的教育题材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最突出地表现为对功利化教育体制和非人性化的应试教育的大胆揭露和强烈批判,深刻反映畸形教育体制对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扼杀,展现身陷其中的人们遭受的精神摧残和身心毁灭。

  中篇小说《潜伏期》就是讲述在畸形教育体制下一个天才数学教师被彻底毁掉的不幸遭遇。小说主人公杨同光毕业于上海某名牌大学,为了照顾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养母,毅然放弃了留校和保研的机会,回到养母所在城市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他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教学方法,能够将数学课上得既轻松又好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仿佛既能闻到数学的气味,又能摸到数学的体温,因此学得轻松,而且成绩也相当好。”但是在僵化的教育思想和功利化教育体制下,杨老师富有创造性的独特教学方式却得不到认可,后来他在被校长寄予厚望的示范课上,因教学方式不符合示范课“规范化”的要求,平常那个在讲台上充满灵气的杨同光不见了,他上[第一论文 网 lunwen.1kEJIAN.COM]的这堂“示范课”被认为是完全失败的。最终,由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危机,引爆了那枚潜伏在他身上的“炸弹”:杨同光得了抑郁症,被学校“动态组合”掉了。长篇小说《磨尖掐尖》中也这样描述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讲授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能与“教参”上规定的“标准”一致。那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往往对这些标准提出质疑,不过没关系,他们很快就会丢盔卸甲,打出白旗,俯首贴耳地退回到标准里去。”作品深刻地揭示出刻板僵化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的束缚与扼制。

  在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被毁掉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他们的毁灭更加令人痛心。长篇小说《磨尖掐尖》就讲述了重点中学“尖子生”郑胜成为追名逐利的功利化教育牺牲品的悲剧。郑胜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曾是巴州远近闻名的“神童”,过早失去母爱,造成他心灵的荒芜。他进入锦华中学“火箭班”后,学校对他的关心只集中在学习成绩上,把他当作押在高考状元上的一块宝,而对他的贫困生活和荒芜心灵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致使郑胜最终被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过分的“厚爱”所造成的精神压力以及贫困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所击垮,由一个“天才”“神童”变成了“精神病”患者,被学校无情地“病退”,背负着“精神有病”的黑锅,成为流落街头的拾荒匠。

  中篇小说《我们的成长》则讲述了一个热爱学习、聪明可爱的女生是如何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被彻底毁掉的。小说主人公许朝晖本来是一个“把学习当成十分快乐的事情”的女孩,其父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校长,在功利化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对女儿的管教十分严厉,甚至到了残忍和粗暴的地步。作品中描写许朝晖在黑板上演算习题时反应慢了点,就遭到父亲大声呵斥,让她心里感到万分恐惧;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父亲惩罚站在雪地里挨冻长达数小时,使她“被冻得眉毛都结了冰”。

  这种非人性化的粗暴教育方式使许朝晖产生了逆反心理,彻底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性格,学会了抽烟、喝酒和赌博,甚至因考不上重点中学而离家出走。曾把学习当成快乐事情的许朝晖在一切以成绩为中心的功利化应试教育体制下,因为无法成为一架“考试机器”,最终被无情的现实抛出人生的“正轨”,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沦落为风尘女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7414.html


上一篇:文学鉴赏论文发表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比较
下一篇:当代文学论文发表论当代文学史写作思维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