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工程概预算的编制(2)
(二)定额的运用不能灵活自如
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造成我们现在编制概预算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或者需要自己编制补充定额。而往往采用原来定额进行换算或者编制补充定额时,其定额水平并不具有代表性,精确度也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虽然在编制概预算时只有少数项目定额依据不足需要换算或者编制补充定额,但在最终汇总形成工程造价时就会形成比较大的偏差。
(三)工程取费不符合要求
工程取费的正确与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费率套用不正确将造成工程造价偏大或偏小较多,致使工程总造价偏离实际较大,给发包方或承包方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比如建筑工程的概预算,本应是以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合计作为取费基数计取相应的管理费、利润等各种费用,但如果对工程费用定额不熟悉,以人工费作为取费基数计取管理费、利润等各种费用,那么工程造价就会偏差很大。可见,正确套取费率是保证正确计算工程造价的基础。
(四)工程量计算不正确
工程量计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的熟悉是准确计算工程量的关键。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才能做到该扣除的部分要扣除,不该扣除的部分不能扣除,该增加的部分还要增加。比如钻(冲)孔灌注桩的超灌部分,如设计图纸未注明超灌长度,工程量计算规则按每根桩的超灌长度为500毫米计算。很多新手往往把这部分给漏算了,这就造成了工程总造价的减少。
四、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一)加大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加大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杜绝各种不良行为。对概预算编制部门,要加强对概预算方案设计的监管,运用价值工程理念对工程的概预算进行评估,找出功能与成本的最佳位置。对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招标投标制度,选择合格的施工队伍;对于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概预算的改变应该进行严格的核算;对发现的问题应该进行严肃的处理。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建设环境。
(二)加强对设计工作的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基础,业主应该尽量实行限额设计,对设计单位的设计目标在价格上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才可以实现经济、技术的有机结合。国外的一些专家经过大量研究指出:虽然一个工程的设计费用只占整个工程建设费用的l%,但是有些工程设计经过优化后,它在造价中的影响程度甚至可以达到75%以上,因此优选设计方案,推行限额设计对造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概预算的质量。
(三)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概预算定额表中的设备、材料价格反映的是编制年份的价格水平,编制概预算使用定额时,其价格水平是按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需要进行价差调整,也就是所说的动态管理问题。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往往需要历经数年,期间设备、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为使概预算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首先预测出未来设备、材料价格的演变情况,然后预测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工程造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价差,适时地调整价差,使概预算的编制在动态中进行。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概预算的准确性
传统的计算方法、技术,经常会出现重复计算、漏算的情况。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概预算,并根据网络提供的原材料、设备的价格变化,进行工程成本的预测,可以避免人为判断对工程价格造成的不利影响,计算机可以利用软件系统把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万科集团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巨无霸\",就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原材料、咨询、信贷、采购、贸易、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无缝\"连接,概预算的准确度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事实上,这也是万科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竞争优势的一个有力的手段。
(五)提高编制人员素质,完善概预算知识体系
概预算编制不仅仅是工程量的计算统计工作,它与建筑学、建筑结构学、施工技术、数学、生产工艺、建筑材料、工程合同管理、地区行业的法规与政策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对概预算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都应熟悉。工程造价概预算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项目繁多、要求非常细致的工作,加上现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概预算工作任务。对图纸、当地法规文件、地方特色一定要了解透彻。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都要了解掌握。所以,工程造价概预算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宁登科.浅析工程造价概预算的控制[J].魅力中国,2011(17).
[2]张文建.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与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ngmuguanlilw/17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