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青少年犯罪问题之未成年人犯罪分析(3)

发布时间:2015-07-02   |  所属分类:刑法: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六)未成年人犯罪的其他特点

  现在许多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而且还有许多未成年人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犯罪,如使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联络及现代化的作案工具作案,其均体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智能化。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开始由愚昧型向智能化、成年化转变。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共同犯罪明显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团伙犯罪,甚至出现未成年人涉黑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固有的局限性,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三五成群结伙作案。同时,由于未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往往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以完全满足,于是他们把这种需求转向社会,就极易形成不良团体,也往往就是团伙犯罪的雏形。

  三、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治工作。比如不定时地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

  (二)构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平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纠正一些未成年人父母重养轻教的认识偏差和溺爱未成年人的不良做法,提高家长素质。比如通过举办家长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子水平和教子方略。

  (三)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加强学生在校教育质量。其中包括: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2、学校的法制教育须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在确定法制教育内容时,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决定法制教育内容和小学多侧重感性认识,如通过交通事故等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初、高中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教育,设置法制教育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在教育形式上灵活多样,生活形象,联系实际。3、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正面行为及时发现,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及时纠正。4、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等,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四)加强对文化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治理,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文化行政方面的管理法规,清理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书面、报刊、音像作品,整顿非法向未成年人开放的营业性歌舞厅、网吧。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活动统领现代传媒,阻断青少年接触、感染不良书刊、音像制品等通道。

  【参考文献】

  [1]梅德衡等著.《预防犯罪对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出版.

  [2]莫洪宪等主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宋浩波著.《犯罪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祁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与社会控制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

  [5]谢彤.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

  [6]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R).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6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falw/14560.html


上一篇:期刊发表网过失共犯理论
下一篇:数罪并罚制度存在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