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刑事诉讼期刊论文发表简述刑事诉讼法的缺陷及防范

发布时间:2014-09-12   |  所属分类:刑事诉讼: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关键词:刑事诉讼期刊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刑事诉讼法,缺陷及防范

  刑事诉讼法缺陷存在的原因

  由于个人需求,刑事司法人员对于法律不可能完全被动地、消极地遵从,而多少带有一定的策略性;司法人员一般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作为标准来执行法律,对于不利自己的法律规定,想法避免、钻法律的漏洞,这也是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潜规则”的主观因素。

  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潜规则”的客观因素是立法空洞、笼统,刑事诉讼法立法的空洞、笼统会导致掌握国家权力的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案情稍有模糊之处,“表面合法”的选择就有十种之多,也就是会为司法“潜规则”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导致案件审理质量滑坡,翻供率、翻证率急剧上升,上访、告状、申诉剧增,个别案件还酿成突发事件,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造成刑事诉讼立法空洞、笼统、不便操作,有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潜规则”存在空间的原因就是:在立法过程中制约公、检、法执法机关的力量很弱,甚至是弱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追诉犯罪嫌疑人是公、检、法机关的事;而刑事诉讼法一般只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然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立法时是潜在的,加上政治地位、法律知识等因素,立法过程中基本上听不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呼声。

  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以平衡诉讼价值

  刑事司法人员不可能完全被动地、消极地遵从刑事诉讼法,司法人员一般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作为标准来执行法律,所以主观因素不好控制。我们从客观因素出发来压缩司法领域“潜规则”存在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制定良好的刑事诉讼法。良好的刑事诉讼法,源于刑事诉讼法立法的公正和立法质量的提高。刑事诉讼法立法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源头,只有确保了源头之水的纯粹与洁净,才能保证下游水质的安全。

  刑事诉讼法立法是需要足够的优良资源,虽然民意资源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法制、权利意识淡薄的民众一般不会对刑事诉讼法有什么亲身的感触;而对刑事诉讼法实践最多的人是: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对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最多的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者,对刑事诉讼法实践最多的是公、检、法机关的相关人员和接刑事案件的律师;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潜在的、隐形的,不可能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正义;警察、检察官、法官为了自己工作的便利也只从如何有效打击犯罪出发,而忽略保障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刑事诉讼法直接涉及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切身利益的内容;理论上讲在立法中,广泛征集和吸纳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意见,但是由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是潜在的不可能站出来,同时涉及到法律知识和政治性,实际上是把立法的民主性放在了理解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律师、法学研究者的身上。这是保证刑事诉讼法立法公平、正义、科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深入推进刑事诉讼法科学立法,切实做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促进和谐,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上做到合理的权衡,就必须在立法过程中增加律师和刑事诉讼法研究者在刑事诉讼立法的具体讨论和设计过程中的决策权,这也是刑事诉讼法立法实质民主的必然要求。要保证法学研究者和律师在刑事诉讼法立法的论证与决策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从而促使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和完善。

  (一)保障法学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法学研究者的立法理念既要立足国情打击犯罪又要保障人权,堵上司法领域“潜规则”“倾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路”,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法学研究者要了解手握权力的公、检、法机关有什么需求以及他们基于此需求会在我国目前这种法制环境下做出什么样的法律规避行为,结合前沿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与制约措施;二是法学研究者要研究其他诉讼参与人,应该知道他们在刑事诉讼中到底有什么的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与其他人的需求相比哪些更值得法律保护。

  为了保障法学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否则,素材的缺乏会使法学研究者要进行实证研究寸步难行。

  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以下制度:

  1.允许法学研究者以调阅案件的所有材料为原则,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法学研究者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义务,如保证不泄露案件信息,为了有说服力需要泄露的,在当事人和办案的公、检、法机关允许的情况下只能将当事人和公、检、法机关以匿名的方式公开,以免有损法律权威。

  2.在征求犯罪服刑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犯罪服刑人员接触、谈话了解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公、检、法机关相关的办案人员或相应的律师了解情况。法学研究者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再结合我国国情和前沿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将从大量案例中抽象出的规律、规则反映到刑事诉讼法中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shisusonglw/8020.html


上一篇:刑法评职论文发表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
下一篇:法学投稿网加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