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增长与草场管理制度创新研究(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畜牧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民族地区草场管理制度的内容

前已论述,草场是牧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草场加强管理就如同对厂房,设备加强管理一样重要。而建立健全完备的草场管理制度是进行草场管理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作为草场管理制度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草场管理的内容:1.基础设施的改善、保护;2.牧草质量的提高;3.承载量控制上限的确定;4.火灾、虫灾的预防;5.对沙化、退化草场的改良;6.草场管理机构的合理配置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二)草场管理的方式:1.行政管理。主要负责草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选择承包方式,科学分配草场面积;为牧民提供国家的有关方针、经济政策,特别是对牧区的优惠政策;产供、销信息;调整牧区的畜种结构以及草场面积结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并推广科技知识,提高草场管理的科技含量。2.法制管理。不断完善《草原法》,并加大对《草原法》的实施力度,以法律保护草场。同时,借助法律手段协调牧民之间,以及各联合体之间的经济利益,解决牧民之间的各类矛盾。

(三)草场管理的主体:如果实行的是一家一户承包放牧制,则草场的管理主体应为每一户牧民;如果实行的是牧民之间的联合放牧模式,则管理主体应为联合体。如果实行的是股份制联合放牧模式,则管理主体应为董事长负责下的董事会来执行。

(四)草场管理的形式:如若是草场基础设施的管理,则应由政府牵头,实行集中型管理。如若是草场质量的改善,则应由牧户、各类联合体分散执行。

(五)建立健全草场管理考评制度:1.进行草场管理考评的必要性。法规、条例往往注重社会利益,而考评既顾及社会利益,又顾及经济利益。同时,由于法规的实施必须经复杂的程序,因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与之相反,考评的实施则无须复杂的程序,实施起来简单、易行、灵活。考评以奖罚为最终结果,因而能够刺激牧民加强草场管理的积极性。此外,考评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削弱政府对牧民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弥补法规的不足之处。2. 设置草场管理考评指标体系的原则:(1)符合草场管理活动的特点;(2)既要有利于牧区经济的近期发展, 也要有利于牧区经济的长远发展;(3)既要有利于牧民的经济利益, 又要有利于社会利益;(4)所设计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所设计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做到简明、实用、科学、全面。众所周知,考评指标在起积极作用的同时,具有负效应。为了使考评指标的负效应降低到最小,设置草场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上原则。3.草场管理考评指标体系:(1)草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2)粗放制下牲畜的承载量;(3)人工草场面积占总草场面积的比重, 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畜牧业集约化的水平,是经济发达的表现;(4 )单位草场面积的施肥量;(5)单位草场面积的浇水量;(6)优质牧草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比重,优质牧草可以提高出草率,增加牲畜所需的营养,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极为重视对牧草更新换代;(7)预防火灾、 病虫害的投资额;(8)单位草场面积带来的纯收入, 用来衡量草场管理的最终效果。

三、草场管理制度创新与畜牧业经济增长

草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草场的质量,实现牧区畜牧业的集约化程度,进而增加畜产品,促进畜牧业经济增长。然而,我国草场面积辽阔,但质量较差,具体表现为优质草场面积比重低,草场沙化、退化现象严重。这是由于一方面大部分民族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自然环境恶劣,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牧区实行的是粗放型放牧,未能科学、合理、有节制地利用和使用草场,未重视草场保护,每年用于牧区草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草场管理制度滞后所致。为此,笔者认为,要从本质上提高草场质量,实现牧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先从草场管理制度创新开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转变观念,树立投资意识,确保重点基础设施的投资制度。大力加强民族地区草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牧区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草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围栏、牧草灌溉设施、防灾机构、草场人、畜行道工程以及人畜饮水工程。而要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变单一的政府投资为政府、集体、个人三方按比例出资投资。二是转变观念,逐步树立投资意识,为此:1.要对牧区的管理者及牧民就地通过培训进行再教育;2.去大专院校进修学习。通过转变观念,使牧区的干部及牧民意识到要从传统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投资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确立接收新技术、引进新技术以及使用新技术的观念。

(二)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提高草场管理的科技含量:1.开发耐寒、耐旱的优质牧草,为此,需建立优质牧草开发研究机构,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优质牧草推广站;2.研制预防、消灭草场病虫害的农药以及机械化喷撒设备;3.提高人工种草、收草的机械化程度;4.对牧民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草场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5.建立现代化的防灾监控体系;6.研制新型围栏材料,提高围栏材料的使用寿命;7.研制或引进机械化施肥及灌溉设备;8.改进放牧手段,在部分环节可以采用电脑监测控制。

(三)冲破传统放牧制度,将放养、圈养有机结合起来。放养制度是集约化程度最低的畜牧业制度,采用这种制度,可以利用牲畜自己去采集天然的饲料。圈养制,则它的任务主要是将牲畜总头数保持到春天,保持到放牧季节。随着圈养——放牧制度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为夏季放牧创造有利条件。圈养——放牧制适宜冬季出现冰雪的北方地区,若在冬季无雪或少雪的地区实施圈养——放牧制也可以起到提高草场质量的目的。但圈养的前提是在冬季保证有充足的饲料。如果牧民能够利用当地资源建立起大型饲料加工厂,必将会大大提高草场的质量,从而扩大养畜规模,提高草场的承载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mukexuelw/4951.html


上一篇:关于奶牛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方案的探讨
下一篇:畜牧业论文投稿科研资源配置结构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