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增长与草场管理制度创新研究(3)
(四)变单一的草场植被为多元草场植被。对牧区沙化及退化的草场,通过人工种草、种树或改种农作物,既可以增加饲料品种,又可以保护草场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调节牧民的饮食结构。
(五)在不具备实施放牧——圈养制的牧区,可以采用围栏划区轮流放牧制,同样可以提高草场的出草率,进而提高单位面积牲畜的承载量。有许多国家根据畜群的大小,草场产草量的高低,用围栏将牧场分隔成若干小区,定期轮流放牧。优良草场一年可放牧五、六次,每次七八天。这种放牧方法效果较好,可提高生产能力25%。
(六)提高人工草场面积比重,使牧区由被动适应自然转向主动适应自然,同时,还可以提高牧区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现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工草场面积比重较高。在天然草场面积较少的经济发达国家,人工草场的面积可以达到占整个草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以下。就是天然草场面积辽阔的前苏联、美国人工草场也占整个草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南大洋洲的新西兰其人工草场面积要占整个草场的三分之二。而我国可利用的荒地还很多,但由于牧区大多人少地广,没有开垦荒地的紧迫感。
(七)建立健全草场管理法规体系,加大用法律保护草场资源的力度。众所周知,草场除了拥用丰富的草资源外,还蕴藏着药材以及矿物资源。对其滥采,建立厂矿企业、交通要道,都会人为破坏草场、挤占草场以及污染草场。而这些现象的合理解决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当然草场管理法规的实施,还有赖于坚强有力的执法机构以及精通法律的执法人员。
【参考文献】
〔1〕郑伯权、张思骞、林祥金:《国外畜牧业经济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丁泽霁主编:《国外农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阿.米.叶麦利杨诺夫[苏]:《农业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mukexuelw/4951.html

